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虎贲·虎符·虎节——与古代军旅有关的虎纹文物

时间:2010-2-11 12:02:36  来源:不详
正面额部也饰猛虎头像,大耳巨目,鼻的下缘就是胄的前沿。当战士戴上这类铜胄以后,在相当于虎嘴的地方,正露出他们那英武的面庞,显得分外雄劲威严。此外,有时还用剥下的虎皮来装饰兵器,特别是用虎皮来制作弓袋,又称“虎”。见于《诗经·秦风·小戎》:“虎镂膺,交二弓。”注:“虎,虎皮也;,弓室也。”用以形容秦军威之盛。此外,当时生活在中国边疆地区的古代民族,更是常常以虎纹来装饰兵器,带有草原文化气息的青铜短剑,有的柄端以虎纹装饰;云南的滇文化兵器中,也常见虎纹图案用于装饰,特别是一件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的刻纹铜臂甲,以兽纹为装饰图纹,其中刻出一只扭体舞爪的猛虎,体态生动,是滇族猛虎刻纹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蜀地的巴蜀文化青铜兵器,不论是戈还是剑,虎纹都是其主要装饰图像,这可能与古代巴人“白虎夷王”的古老传说有关。

 

  军中以虎的形貌作为器物外形的青铜制品,还有虎符。《史记·魏公子列传》曾生动地记述了如姬为信陵君盗晋鄙兵符,从而夺晋鄙十万大军救赵的故事。信陵君得符后“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表明这种兵符分为两半,发兵时持留于王处的半符为信,与主将所持半符合符,方可发兵。当时这类兵符都制成伏虎形貌,故又称“虎符”。目前保存的先秦时的虎符文物中,最精致的是1973年陕西西安郊区发现的秦国杜虎符,虎作走动姿态,伸颈昂首,长尾卷曲,体长9.5厘米,背面有用于合符的槽。虎体有错金铭文9行共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殹(也)。”据考证,秦代称“君”者,只惠文君一人,他于即位14年后更元为王,因此该符之铸造当在惠文君元年至十三年间(前337—前325年)。铭文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错金技艺精湛,至今金光闪熠,尚如新制。

 

  此后,各代沿用虎符为兵符,1955年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岱北魏墓出土有北魏时虎符,为完整的两半合成整符,形作伏虎状,前胸左右各刻“河内太守”铭文,腹下分刻“铜虎符左”和“铜虎符右”铭文,背铭“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三”一行文字中剖为二,只有合符才能通读。北魏铜符,不仅四肢伏卧,且头部过大,造型远不如先秦虎符英俊生动,刻文亦拙稚,远不如秦杜虎符错金铭文精美。至于虎形铜节,以20世纪80年代初在广东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虎节最为精美,它被包裹于丝绢内放置在墓内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外貌铸成蹲踞的猛虎,张口露齿,弓腰卷尾,虎体主斑系在铸出的弯叶形浅凹槽内贴以金箔片,呈现出斑斓的虎皮形貌,华美生动,器长19厘米。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为“王命=车(徒)”五字。从纹饰、文字等方面看,与楚文化似有渊源,值得深入探研。

 

选自《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

责任编辑: 由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