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考古怕“冷”,更怕“过…
打工女精神错乱被锁5年…
职场调查:公司怕“传染…
文博杂谭:“好古”还是…
最新热门    
 
最怕“毁“少作

时间:2010-2-20 19:12:12  来源:不详

年复一年的谪居生活,使苏东坡一年失望一年,思想情感也日益苦闷。想到政治生活中的险恶,他有时深陷于“百事灰心无复世乐”的境地。失望和痛苦,不但改变了苏东坡的心理状态,也改变了苏东坡的体形外貌。他曾对远来探视自己的侄儿说:“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苏东坡在青年时期曾经是个佛法的反对者,后来逐渐对佛法感到兴趣。遭贬以后,为摆脱思想上的痛苦,开始与佛法更加接近。苏轼后期的作品,几乎囊括了咏物言情、人生感悟诸方面,与其思想变化是有关系的。我们常常淡化“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程度,似乎不如此便不能说明他的达观和超脱。其实对一个效忠于朝廷的知识分子来说,只因几句话便被视为当朝的反对者,而被打入另类,焉能不痛苦?对早年作品用一个“悔”字来描述其心情,恐怕已经不能表达十之一二。

 

清朝的时候,皇帝们搞了不少文字狱。康熙初年,江南名士陆圻被《明史》案株连,锁逮解京,在中途沉痛地对身边的儿子说:“终身不必读书,似我今日!”由于文祸,自戒或叮嘱后代以读书为戒的现象那时相当普遍。圆颅方趾的人面对此情此景生此感情,实在是情理中的事,本是性情中人的苏轼,想来会更痛苦。

 

作家“悔其少作”,究竟好不好呢?历来不乏肯定者和否定者,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肯定的理由是,所谓“悔其少作”,不是不承认,也不是刻意掩饰,而是对于那些不太精彩的“少作”加以更改,弥补不足。巴金说:“我一直认为更改过的《家》比初版本少一些毛病”,绝不会“让《家》恢撤消来的面目”。

 

持否定态度的论者说,作品面世后即成历史,岂能改动?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人在某一阶段上,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再说,作家以衰年的理智更改青年或盛年的热血之作未必会改得更好,更改本整体上不一定比原初的版本好。

 

其实,作家更改作品,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历史,如果只“悔”不“毁”,几个稿本都留存,历史倒丰富了,没有什么特别不好。怕只怕,更改之风被“毁”风所代替,并且波及到别的领域。为了掩饰错误或怀抱叵测的政治目的,刻意篡改历史并且做得无人知晓,或者运用高压手段使知晓者不敢做声,久而久之,后来者就不知道真正历史了,最后就只能真假混合,假真参半。

责任编辑: 由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