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80后众“奴”缠身 人情…
谁让“年味”更淡薄?
中国设计者创作“年兽”…
春节为何真成“年关” …
舒乙谈春节文化:找回那…
上海“年夜饭上门厨师”…
寺院僧人的知心人:零距…
由倪萍“年纪大了敢说话…
“口述”民国 他仍在倾…
展为何“年年办、年年乱…
最新热门    
 
倾听“年”的真实心跳 ——评《年的三副面孔》

时间:2010-2-24 9:14:58  来源:不详

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没有哪一个像年具有那么大的文化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如让外国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春运景观,牵动了整个国家的神经。在中国文化随着经济崛起有可能产生全球性影响的时候,如此宏大的民俗实践,却面临着不能回避的追诘:为何年的传说与身份的叙事如此单薄?年的文化记忆究竟在哪里湮没和失落?如何对作为全球华人民族文化认同重要纽带的年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深度阐释?

 

    红苇的近著《年的三副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出版),在试图对上述疑问给出答案的同时,对年文化与民族神性记忆、中国的时间文化进行了细密的阐发。该书首先对年的身份进行清晰的定位。年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怪兽”说为民间广为知晓。红苇透过年传说的故事表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渐渐为我们复原了年的初始形象,这是由植物神、雷神、鳄鱼构成的一个三位一体的复合面孔,红苇认为年作为一种时间性动物,既具有世俗传奇性,也具有超越的神性。龙凤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既然年是一种动物,却一直不见真身,红苇的论证使年的形象逐渐清晰而生动,过年节日的主角——年的形象因此有可能成为这个节日里不可缺少的东西,从而一改年年过年不见年的尴尬。更为关键的是,汉民族关于年的传说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恐怖记忆,红苇描述的年的三副面孔的复合,恢复了年的神性色彩和吉祥寓意,祛除了年形象的凶恶邪祟元素和恐怖联想。

 

    第一,以“神性记忆”为核心范畴,形成了对年文化有相当力度的系统阐释。红苇在对过年的诸事项,如以水饺为代表的水性食物、古老的守岁习俗、鼓竹与鼓的考察审视中,发现其实质是在较为系统的主题下释阴助阳的功能祈求,同时也在表述对上天的敬畏与倾慕。年文化在漫长的流变延传中,层积了许多的内容:地域文化、儒家伦理观念、政治理念等等。这些内容呈驳杂冲撞的流动状态,作为年文化的内容不断与时俱进,“总把新桃换旧符”。而红苇在本书中致力于彰显年的“神圣叙事”,恢复年文化的神性记忆。长期以来,人们最为看重的是年的现实功利价值。作者通过探究年传统的文化真相、年俗的文化根据,把年文化的神性价值有力地突显出来;它更科学地解释了年文化形成强大向心力的内在原因,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年作为一个节日的文化厚度,也对年文化能够承担的文化使命有更高的期待。这是一次具有相当高度的价值重估。以年俗来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的著述已有不少,但红苇的这种阐释突破了很多的屏障和定式,进入了年文化最为幽妙的境地。

 

    第二,在开放性的视界中对中国时间文化形态与中国人的时间观的科学考察。作者把年、月和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来研究其文化形成和流变。年月日概念的发生以及相应文化观念的形成,体现了中国人的独到时间观,是中国文化有鲜明特色的内容。他认为阳性时间在日常时间的构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月文化的魅力则体现在人们超越时间的渴望。在年的整体组合中,以雷神、植物神为代表的阳性力量是大于阴性力量的,这正是时间一年又一年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这种立足中国文化及民族心理同时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分析,让读者感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对中国时间文化的考察是在“他者”语境的参照下进行的,如圣诞节文化。二者不同的神话来源决定了其不同的精神,不同的民族体验决定了对存在与生命的不同理解。

 

    当前张扬中国文化的呼声很高,年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入口,年事活动自然可以提供某种观察或体验,但年文化的传播不能止于此,这部专著的出版适逢其时;尤其是以过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各种洋节的冲击,认真探查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破解诸多的文化密码,发现其绵延不息的生命基因,建立起对自己文化的有话语权的阐释,对在与西方节日文化的对话交融中提高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