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爱梅爱到托付终身 吴昌…
最新热门    
 
爱梅爱到托付终身 吴昌硕与赏梅胜地超山(1)

时间:2010-2-25 12:40:37  来源:不详
名人爱名花,名山引名人。要说国人爱梅赏梅的情结和历史,可以到杭城东北郊的塘栖超山来寻。这处赏梅胜地,千年前的就不说了,只说近代。近代名人王国维、俞樾、康有为、郁达夫、林风眠、梅兰芳、张大千……都在超山留下墨宝与文字。爱梅画梅的何香凝女士80多岁高龄时被用轮椅抬上山坡去。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来时,地上重兵戒严,天上飞机盘旋。不过,要说对梅花对超山最欢喜最痴心的,还要数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老先生——

    大师爱梅

    先生爱梅,直爱到托付“终身”——百年后让子孙将自己葬在这片梅林之中。

    也许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小生活困顿坎坷的吴昌硕先生特别欣赏梅的高洁,年轻时就在安吉寓所后的小园里种了三十多株梅树。梅也是他平生画得最多的题材。后来他去过许多地方赏梅,犹爱超山梅花,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又作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就说1923年春那次,家居上海的先生正在西泠印社开会,听说超山梅花正盛,老人立即来了兴致,率家人前去。其时,先生年已八十,腿脚有疾。这时候的超山,十里梅海,近近远远,重重叠叠,浮浮沉沉,香味沁人。报慈寺香海楼前有老梅数十株,皆苔蟠苍劲,尤其是那株宋梅,虬枝古干,满身鱼鳞,中心早已枯空,分开一枝,横卧在侧,用石支撑,如半月形,枝头仍然年年开花。更奇的是,一般梅花多为五瓣,此树却是六瓣名种。

    宋梅旁早已布设桌椅,这株老梅可是大师的最爱,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真正是百观不厌,从心底喜欢。报慈寺住持正法禅师便在香海楼摆好纸墨,先生即画其神韵,作《宋梅图》。又听说,好友周梦坡等前几天也来赏梅,还决定建一座“宋梅亭”。先生当即为亭撰书一联:“呜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看萝猿挂月,石虎啼秋。”

    到这年12月,宋梅亭落成,《宋梅图》被勒石立于亭边,先生及周梦坡、马一浮、姚景瀛等人所作共七联也刻上亭柱。“文革”初,“破四旧”也破到了这里,嫌用凿子凿太麻烦,就用石灰涂了,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保护了它。“文革”后,当地林场的书记兰六毛让职工除掉石灰,这些宝贵的文物总算留存至今。

    爱梅也爱狗肉

    先生爱梅也爱狗肉,有一则传说:

    劳家是塘栖旺族,劳少麟民国初期曾担任国务院佥事,后告老还乡,回到塘栖。听说镇上一些旺族汪家、姚家、吴家、陆家等与吴昌硕先生多有往来,且有不少大师的书画墨宝,便也托人向吴求字求画,哪知大师一听劳的官场头衔,偏偏托词不给,急得他四处探听先生的脾性嗜好,动起脑筋——

    这年冬末,雪后初晴,吴昌硕先生又像往年一样,到超山踏雪寻梅。行至超山脚下,见路旁梅林之中有一新搭的草舍,颇为雅致,而且,寒风中除了飘来浓郁的花香外,还别有一股诱人的香味,便不觉停了脚步。这时,只见草舍里踱出一位老者,与吴点头通姓后,随即邀他入内小坐。先生见他举止有礼,谈吐不俗,便进去闲谈。不一会,那老者说是正巧备有野味,不妨喝上一杯。结果端上来的虽不是什么野味,却是先生最爱吃的狗肉。于是乎,两人边饮边吃边谈,很是投机。

    一会儿,那老者趁着酒意说;“久仰画师大名,今日巧遇,实乃鄙人今生之大幸!不知先生是否可为草舍作画?”先生吃了,喝了,兴致正浓,面对窗外的雪后梅景,画意顿起,当即应允,童儿随即备妥笔墨纸砚。大师趁着酒兴,格外用劲,接连画了好几幅画,还写了好些条幅,直至兴尽方罢。

    两年后劳少麟做寿,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发现,厅堂上挂出不少吴大师的字画佳作。正巧,那天吴大师也在塘栖,被朋友硬邀来劳家喝酒。看见墙上挂着许多自己的作品,也不觉为之一呆,直至见着出迎的那位“茅屋主人”,方知此乃其颇费心机的狗肉之计!

    最后一次登临

    1927年春的一日,塘栖镇西南圣堂漾埠头,几只游便船橹声吱呀,缓缓驶出,去向超山。其中那只大的游便船,舱内七八位客人有老有小,谈笑风生。那位老者便是吴昌硕先生,孙子长邺刚八岁,趴在玻璃花窗前兴奋地看东看西……

    这年三月上海闸北兵乱,吴昌硕先生与家人去西摩路友人家避了几日。这天,一阵乱风将附近着了火的建筑物火星刮进天井,家人大为恐慌。朋友和弟子见先生年事已高,去年乘人力车时被电车撞翻受伤,腿脚更加不便,都劝先生还是去杭州住上一段。老先生决定与家人及弟子王个簃先来塘栖小住,看看在这里做事的儿子,看看镇上朋友,也好再看看超山梅花。

    约摸个把钟头,游便船在超山西北麓的接坝桥靠岸,大家簇拥着老先生穿过梅林,又来到宋梅亭边的老梅前。正法禅师照旧设桌泡茶,热情招待。

    这时候的梅花盛期已过,引起先生颇多感慨,问儿子东迈:“这里的梅花已经残了,不知家乡芜园的那些梅树开过花没有?还有没有?”东迈说:“交通不便,我也长远没有回老家了,梅树恐怕早就没有了。”儿子记得父亲“囊空愧无买山钱,安得梅边结茅庐”的夙愿,就建议:“我为你老人家在这里租间房子,高兴就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好不好?”做父亲的摇摇头,站起来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就把我葬在这里吧!”

    这是吴大师最后一次登临超山,年纪已经84岁。

    这次一家老小来塘栖,昌硕先生与弟子个簃同住一间。这位日后成为名家的弟子也是个热爱书画篆刻艺术的发烧友,29岁这年,辞了高小教师之职,专门从南通到上海吴家拜师习艺,还兼教大师孙子的学业。在塘栖的那段日子,个簃常在晚饭后扶着老师在运河边廊檐下慢慢散步,吃力了就在河旁米床上坐坐。这天,先生好像想到点啥,说:“启之,扶我到河滩边上去!”弟子见老师精神不错,照办。

    在河滩边上,老人慢慢弯下腰,捡了一片瓦爿儿,很有兴致地说:“来,看我来削水片!”说罢,用足力气,在个簃的搀扶下向河心削去,只见瓦爿儿在水面上蹦跳了四五下才沉落。老先生回过头对弟子说:“我还有点力气!来来,看你的!”口气很有点得意。个簃捡了片碎瓦,照着老师刚才的样子削出去。因为没有经验,只跳了一跳就不见踪影,水面上只有一对涟漪互撞。老先生跺着脚朝年轻弟子大喊:“哈,不如我!不如我!”

    眨眼已是五月中旬,塘栖特产枇杷早熟的品种已开始上市。超山旁一座道观的道士送来一小篮桂圆枇杷——个小、色金黄、味道极美。先生对个簃说:“启之,这可是好东西,快把它藏在床背后,我们自己吃!”说完,两人大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