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汪宏华:即便曹操墓…
由季羡林藏品被盗想到的…
“思想比较黑暗”的鲁迅…
广州必胜客自助沙拉吧真…
最新热门    
 
王维真的割舍了亲情?思乡情未湮没

时间:2010-3-3 11:03:52  来源:不详
最近,著名学者汪宏华新解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认为诗中有两处双关语,至今不为人识,致使作者王维功利至上的思想被长期掩盖。对这一结论,鄙人不敢苟同。(3月2日 中新网) 
  作者认为,“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表面看来,这是前面“异乡”的叠词,实际他是在骂自己、骂科举。佳节到来,周围的外乡人都回家去了,唯独“ 我”因忙于应试而抛却亲情,留在异地,这在旁人看来实在是个另类,是个异数。接下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说明自己是个感情正常的人,并无与众不同之处,而且思乡之情在与日俱增,与节俱增。如此,问题就出在科举制了,是科举这一异物将“我”扭曲成了冷漠无情的“异客”。
  王维这首诗因重阳节思家乡的亲人而作,当时他确实在长安谋取功名。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处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诗人之所以用“异客”与“异乡”相应,旨在更好地揭示自己孤寂的生活处境和特有心绪,为下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做感情铺垫。“异客”之“异”,主要是指不相同、特别。佳节到来,人家回归故里,“我”却独自一人留在异地生活,几乎年年如此,这就是与别人的不同之处。从表面看,王维有家不回,确乎有些“另类”,但绝没有“骂自己、骂科举”的意思。如果他确实对科举很不满,断不至于会如此刻苦到不想回家。在封建时代,中举是一件光耀门第的大喜事,每个子女如果能为之而发愤攻读,对家长来说是梦寐以求之幸事,这既是孩子对家庭的一种担当,也是一种有能耐、有作为、有情感的表现。王维既然为家庭而谋取功名,一心想实现亲人们的期待,即使不回家,亲人也绝不会责怪,何“冷漠无情”之有?恰恰相反,这正是他有情有义的表现,何况忠孝从来就很难两全,特别是在旧时交通很不发达的年代。
  作者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的“高处”,除了指登山习俗之外,还指人的地位上升、出人头地。王维的矛盾就在这里,他谩骂科举,却又艳羡功名。与前两句相反,王维在后两句对身居高位者大加褒奖,插之以芳香吉祥的茱萸,相当于现在的献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能遥远地想象到,这些年来兄弟们一定都已经爬到高位了,衣锦还乡了,唯独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仍停留在原地。在这种状况下,你们怎么会接纳我呢?我又怎么好意思回家呢?于是,我只好暂时容忍别人的微词(“ 异客”),暂时克制心中的思念,暂时投身于可恶的科举。 
  这一分析未免有些牵强。众所周知,九九佩戴茱萸囊登高,是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普遍习俗,既不含“衣锦还乡”之意,也没有“献花”的表示。其实,此诗题目中的“兄弟”泛指的是亲人,而并非特指“已经爬到高位”的人。王维“思亲”的主要对象应该主要是父母兄弟,倘若不是这样,何来不探亲就有“冷漠无情”之感受?“遍插茱萸少一人”,既反映出自己不能回乡共度佳节的遗憾,又通过设想,借“兄弟”们不能完全团聚所感到的缺憾,来凸显亲人们对“我”的关注和思念。这样,就越发加深了“倍思亲”的感情色彩。
  退一步讲,就算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思乡,而是言志——不考上进士,不登上高位,我誓不回家!在那种崇尚“读书做官”的年代,王维“有功利至上的思想”,也实属正常,不足为怪。即便如此,他的思乡情结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发真切、深笃。王维这首抒情小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的质朴、深厚、隽永,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你看,纵然他满脑子功名利禄,却丝毫没有湮没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殷殷的怀旧之心。试问:字里行间,哪里有一丝一毫“割舍亲情”、“ 抛却亲情”之意味?
  沈仰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