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马执斌:“焚书坑儒”辨
否定“焚书坑儒”请拿证…
最新热门    
 
“腐儒”的坚守

时间:2010-3-18 9:25:47  来源:不详

战国时期,相比于其他诸子,儒家是颇为寂寞的,而其寂寞的原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即主张脱离社会现实。这样的一个评价,最终演变成一个新词:“腐儒”。今天,我们对书生的称呼,亲热点,叫“书呆子”,文雅点,叫“书生气”,而心里窃窃私语,则会用“迂腐”这样的词。

 

汉刘向、刘歆父子撰《诸子略》,认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点却与刘向、刘歆父子不同,认为“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显然,司马谈说儒家“迂腐”。

 

不过,还是司马迁深刻,他看到了儒家的坚守。司马迁说:“卫灵公问阵,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

 

这不是孔子、孟子不知道卫灵公、梁惠王所想,而是不愿意迎合卫灵公、梁惠王的不义之战,所以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这种“迂远”,正是孔子、孟子的坚守。儒家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社会保持向善力量的源泉。

 

战国时期,善于顺应时代变化的,是法家和纵横家。《史记·商君列传》说,商鞅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得以求见孝公,他知道最好的政治是五帝禅让之“帝道”,夏商周三王以德治国之“王道”已经堕落,而春秋五霸的“霸道”又比王道等而下之,但是,他为了求得秦孝公的任用,竟然以更等而下之的“富国强兵之术”游说秦孝公,以换得秦孝公的重用。

 

《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先到秦国,欲帮助秦国“连横”,统一天下,后不得秦重用,归家刺股苦学,后游说六国“合纵”,欲维持战国分裂之局面。后张仪先投奔已经发达的苏秦,其意是想在“合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苏秦不接纳,遂投奔秦国,成为“连横”的智囊。这说明苏秦、张仪为了自己出人头地,对于统一或者分裂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也首鼠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