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国外艺术院校“抢滩”国…
教宗在周三公开接见活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
胡葆森代表:把国学教育…
崔永元:教育部门的领导…
总得让北大校长能考进北…
教育部官员称2020年拟实…
西安名列30个城市教育满…
大学开设性教育选修课 …
相关人士点评教育规划纲…
最新热门    
 
诗的教育:从李白的绝句说起

时间:2010-3-18 9:26:03  来源:不详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头一句写时间,是春末时分;第二句写地点,虽“杨花落尽子归啼”,以景带情,又道出送别的时间,可谓一石三鸟,写出几分离愁别绪的哀婉惆怅,但最好的还是最后两句,将李白送别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试想,如果将这两句改成:我寄愁心去,直到夜郎西。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肯定不会了。少了“月”和“风”这两样景物的衬托,感情便显得单薄,无以尽情地抒发。在这里,“月”和“风”便显得如此举足轻重起来。“愁心”借“明月”遣怀,和“明月”融为一体,“愁心”,即所谓我们常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心情,便有了依附,如明月一般,看得见,摸得着了。这样的心情,再随风一起飘逸,和被送的王昌龄一起,不远千里一直到了贵州,这样的心情该是多么的形象动人和感人。

 

再看《送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同样写送别,如果同样借用长江来写心情,说我送你的心情和江水一样滚滚而流,一直伴随你到了扬州,李白就做不到“体格无一分形似”了。在这里,第一、二句同样写地点与时间,关键是后两句,李白没有用常见的比喻,而是实情实景实录,人走了,船都看不见影子了,李白还站在那里望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所谓依依惜别,在这里定格成了一幅生动的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