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对话莫言 左手小说右手…
利玛窦是对话及传教的典…
“基督信徒恐惧症”应该…
温总理对话网民观感:读…
亚洲主教团联盟秘书长基…
教宗在主日三钟经讲话中…
教宗讲话中将移民和难民…
莫言:张爱玲作品小家碧…
少林寺会不会拿去卖钱?…
好儿女花:用刀子来解剖…
最新热门    
 
对话莫言 左手小说右手散文(2)

时间:2010-4-9 11:07:31  来源:不详
保持清醒,在已认同的风格边缘力求突破

    记者:您说“一个作家的风格一旦形成,这个作家的创作实际上就到了山穷水尽的窘迫境地。”您不想过早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事实上,人们会觉得您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语言风格,题材多关乎寻根、乡土等,您认同自己的风格已形成吗?还会作怎样的新探索?

    莫言:不管认不认同,大家都认为我的风格已很明显,我只能保持清醒,在已认同的风格边缘力求突破,使笔墨更丰富、更多样些。但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无限发展,包括风格、类型、掌握的词汇都有自己的局限。

    我还不死心,力求变化,在构思每部作品时就会思考该有哪些变化,题材是以前没讲述过的,人物是过去小说里没有的,其面孔、个性、语言的使用追求变化,长篇的结构也要是过去没使用过的新的结构,当然不是故意制造新的方式,要跟正在构思的故事题材有关,能适合它。我会不断力求突破和变化,能否变得好是另一回事,但有这样的要求和意识是件好事。

    记者:您说学习美国作家福克纳那样总在书写那邮票大的地方,于是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旗,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那么这不正是给自己的创作打上标记、确定风格吗?

    莫言:事实上,“高密东北乡”跟我的风格没太大关系,它只是一个文学地理,换成别的地方也成立。我早期作品很多是故乡记忆,而晚期作品外部的东西介入越来越多。一个作家的风格最鲜明地体现在语言上,我们判断鲁迅、沈从文主要来自其语言风格和讲述题材的类型。

    记者:在您的不断书写下,您的故乡“高密东北乡”是否因此声名鹊起,为当地增加一些经济效益?

    莫言:好像没什么明显效益。《红高粱》拍成电影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高密的知名度,但只是很小范围。一个地方要依靠文学形成旅游景观、产生效益很难,要有相关的旅游配套,如果湘西凤凰仅有沈从文而没有吊脚楼、江、船、石头街道和当地独特民俗,恐怕也难成旅游胜地。我小说里描写的高密东北乡的风景、地理风貌如那些大江大河、沙丘树林都是虚构的,事实它像任何北方普通乡村一样一马平川。当地政府也想做些旅游规划,但我奉劝他们别白费精力,什么都没有,单依靠小说是不可能的。

    记者:您说文学创作要注重民间资源,而您离开乡土已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间资源会否穷竭?新的创作资源将从何开掘?

    莫言:这的确是个困扰我的问题。我对故乡熟悉的程度肯定不如以前。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作为农民生活在那,一切栩栩如生。现在回去只能了解物质变化,对年轻人心态变化却很难把握,而小说主要是写人的,不长期生活在一起,只是聊天、采访比较浮浅。我只能多努力关心现实,多阅读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而非现实的东西也能作为创作资源,我会考虑非现实、超现实的创作,《生死疲劳》、《丰乳肥臀》中就有很多非现实写作,魔幻手法能弥补一些东西,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个作家总是有限的,受生活和才华的局限,再怎么努力补救也不可能万古长青,这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作家出来的理由。

    写剧本很麻烦,写小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记者:您说过读书是件痛苦的差事,那么您如何看待阅读与创作的关系?平时都读些什么书呢?

    莫言:在我童年没书读而偷着读书时不是苦差事,是件乐事,读得废寝忘食。而现在书太多了,很多作者拿着书来请我写序,我又不善于拒绝,一年这样的事几十次是有的,于是这样的读书成了一桩苦差事。

    我自己喜欢读的是历史方面的著作,例如一些史料、地方志、政协的文史资料,读来很有意思,我借助这种方式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体验当时的人的生活,如古代铸铁技术、稻谷种植、北方森林和动物的书都很有趣,这种阅读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

    记者:当年您的《红高粱》助张艺谋为中国影片首次拿得国际大奖,还会专门为影视剧创作剧本吗?是喜欢小说创作还是剧本创作?

    莫言:我好多年没再写过剧本了,当然以后也不会写了,写剧本很麻烦。作家写小说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写剧本要满足导演、制片人、演员的要求,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无法体现,我不愿受这种限制。当然,小说写出来有人愿改编成剧本的话我不拒绝,随便。

    记者:麦家的《风语》还没出来,就有出版商出价500万争夺小说出版权,您如何看此事?您是赞同先小说后影视的创作路线,还是赞同先影视后小说的创作路线?

    莫言:麦家这事是很好的现象,他的小说改成影视特别成功,考虑影视的票房会带动小说再度热卖,出版商争夺小说版权是很正常的。过去人们觉得小说比影视高,认为小说严肃影视通俗,这种观念要改变。麦家把握得比较成功,他的小说不严肃,但特色鲜明,也包含了严肃内容,只要写出鲜明个性的人物来就是好小说。至于创作路线,我赞同先小说后影视,如果先影视后小说便成逆向作业,不太正常。

    记者: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莫言:还没完全想好。我有很多想法但没确定先写哪个,有戏曲、话剧、小说的写作念头,小说又有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都作了些准备,但先不透露,怕落实不了落下话柄,写出来再说。

    记者:前面您说到读了些北方森林的书,是不是想创作有关的作品?

    莫言:呵,还真给你说对了。我几年前就想写一部关于林业工人的长篇,所以通过阅读来了解森林里的树木和动物,但能否写出来还很难说。

    “80”后会成中坚力量,作家开博就别怕人骂

    记者:《蛙》举行新书发布会时,郭敬明前来捧场,这种老少互捧的场面最近也发生在王蒙的新书发布会上,您认为老一辈作家需要新生代、商业化作家的相助吗?是为了市场吗?您如何评价“80后”作家群体?

    莫言:出版社也许有市场方面的考虑,但不要把它想得那么功利。作家间确实有年龄形成的隔膜,我和郭敬明也相差了30岁,但作家间也需要交流,最好的交流是读他的书,我读过他的《幻城》,语言华丽,想像力丰富,从中我感受到了年轻人脑子里想的东西,看到了别的文化样式如游戏、动漫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它不负载宏大叙事、历史反思、草根阶层的诉求,但反映了年轻人向往的友谊、爱情和他们的幻想,曲折表现了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有其价值。这次出版社安排郭敬明出席我的新书发布会,我说可以,这不是什么问题,无关原则、气节、政治,共同聊一聊,面对读者谈谈对文学的理解,让老作家了解年轻作家,也让年轻作家了解老作家,这种接触越多越好。

    “80后”将来会慢慢成为文坛中坚力量,我们认为好的文学跟他们认为好的文学很大部分是重合的,也有很多不一样,要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没必要强行规范他们,就像老一代人用他们的文学观、价值观来指导我们这一代,适得其反。“80后”也会慢慢成熟,自己选择正确的方向。

    记者:去年底您开了博客,但很少更新文章,是不适应网络生活吗?未来会继续耕耘自己的博客吗?在您开博客的几乎同时,余秋雨宣布关闭博客,您怎么看此事?

    莫言:我以前也用过电脑来写作,但后来还是改用笔了,拼音输入太麻烦。现在博客里文章是先写在纸上,再让女儿打出来贴上去的。我感到有意思的文章才会往上贴,起码会在博客里发个十几、二十篇吧。博客和读者的交流很快捷直接,我一篇博文贴出来一天就有两万的点击,比任何报纸、书刊的影响都广都快。

    余秋雨关博的事我觉得别把它当回事,开博自由,关博也自由。作家发表东西让人读,不喜欢就批评,没办法。博客也是种发表,作家开博要有承受赞扬的准备也要有承受被骂的准备,什么污辱性的语言都可能出现,要做好心理准备,你要开博就别怕人骂。

    记者:《咬文嚼字》杂志称2010年会重点盯住包括您在内12位著名作家,为你们的文字纠错,您有信心接受这份杂志的监督和考验吗?

    莫言:(笑)没有信心也要接受考验啊。再有名的作家也不能斩钉截铁地说自己的文章没有一处可商榷的。我的早期作品语病的东西更多,晚期作品会少些,以前写在纸上,有些错误就懒于修改了,而现在文章都请人录入电脑了,可以反复修改,调整便利,为消灭一些技术错误提供了更多可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