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人在旅途 文化建设找不…
人在旅途 文化建设找不…
人在旅途 文化建设找不…
新人在6000万元豪华游艇…
成千上万的西班牙人在马…
100名曹操后人在复旦大…
六旬老人在村卫生站打吊…
6旬老人在卫生站打吊针…
10余名绿化养护工人在公…
七旬老人在医院病房中被…
最新热门    
 
人在旅途 文化建设找不到回家的路(2)

时间:2010-4-10 11:34:41  来源:不详
现代化建设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曾经一再被打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努力,被中日甲午战争打断了;第二次是国民政府基本上建成了国家工业,国家的实力也日渐增强,但是被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次打断。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现代化的努力,成果最显著,但是到现在为止还在现代化过程当中。 


  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惕,不能让这次现代化再次被打断。但现代化难道只有一种模式吗?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不间断的文明体国家,有独立文化发生的渊源,是一个成熟的文明。这样的国家,现代化的模式一定带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我们走的是一条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欧洲的道路,当然现代化的一些最基本指标,无论东方、西方,是有共识的,所不同的是现代化的形式。 


  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主要是文化的民族内涵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当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间出现的很多问题常常离不开文化的思考。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现代社会,才能把很多问题说清楚。我的看法是,社会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文化,文化的问题在教育,教育的问题在文化,这是一个循环圈。教育非常重要,因为教育更有可操作性,是可以实施的,而文化的精神层面更多是传承的,构建的。 


  我不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之所以强调文化,是因为当代中国在文化上的欠账太多。其实文化是不需要排斥的,文化恰恰是一种包容,而文化建设需要依赖社会。经济的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必然之路,但社会不能市场化,教育和学术尤其不能市场化。总之一句话,经济强国的鉴定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作为条件。 


  现代化与眼下的文化问题,有一个自我的文化身份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走向现代,那么传统呢?走向世界,一切方面都与国际接轨,那么自己呢?所以就有一个对自我角色辨认的需要,而角色的辨认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现代化有时候像围城,但走现代化却不能不进来这个“城”,哪怕是陷阱,也只能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如果说一百年前或三十年前,还会有学者认为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是不相容的,现在已经很少听到这种声音了。我们重新反思的结论是:不能完全丢开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出发点,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作者:刘梦溪(文化史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