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平原:何为大师?那些…
柳哲:钱陈教授是我师—…
陈平原:学会怀疑自己
陈平原:读书的“风景”…
陈平原谈“读书与学问”…
陈平原谈大学中文系
黄晓峰:陈平原谈大学中…
最新热门    
 
陈平原专访:百年风云中的北大中文系

时间:2010-4-23 23:29:58  来源:不详
1910年为建系的日期,主要是从学科建制考虑。1898年创建京师大学堂,就开设了“文学”课程;到了1903年,有筹建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国史学、万国史学等分科的设想。但限于师资以及学生水平,实际上做不到。所以,一直到1910年3月底,京师大学堂举行分科大学开学典礼,中国文学门成立,在我们看来,这才算“落地生根”。

 

记者:那么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中文系的发展过程?

 

陈平原:在北大中文系的发展史上,若论学科建设,有几个关键时刻。一是1919年的“废门改系”,以及引入选科制。既然有了选修课,就有了竞争,而竞争推着老师们努力向前走,国文系的课程因而越开越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1925年,为了让学生“选课有一定之系统”,尽早确定专业方向,北大中国文学系的专业课程分为三类,A类语言学、B类文学、C类“整理国故之方法”。1952 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语言学专业。而到了1959年,北大率先创立古典文献专业,中文系的建制于是变成了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表面上看,这一百年,北大中文系的大趋势是日益专业化,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细说起来,可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中国语言”或“中国文学”成为众多学科中的一个,边界及功能大大缩小了;但另一方面,内涵却丰富了,因其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基本修养,一种受众最广、趣味盎然的通识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中国语言或中国文学,这就好像画的底色一样,不很显眼,但是不可或缺。

 

如何定位——“中文教育与国家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大学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代,中文这个古老的学科似乎一直以平和低调的态度稳步发展着。有人在高呼,现今大学分科太早,应该先进行跨学科式教育;又有人在不断的将我们的名校与欧美高校相比,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还有人在大力宣扬“从大学到岗位”的流线式发展路线,那么中文系在这些波涛汹涌的呼声浪潮中,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呢?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跨学科式的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的关系呢?

 

陈平原:如何看待通识教育,以及如何处理与专业教育的矛盾,目前中国学界仍在摸索中。北大、复旦、浙大、中大,各有各的一套。哪一个更合适,现在很难说,因为,人的求知欲望和可用时间之间,本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既希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修养,又要求其获得足够的专业训练,很难协调。但有一点必须明白,大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教你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你读书,养成好的眼光、习惯、方法和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你永远学不完,在短短的四年里,不可能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