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贝尔托内枢机主教离开智…
12岁男孩献髓救母 手术…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召…
开学前,校园“大牛”有…
最新热门    
 
沉湖前,王国维的创痛

时间:2010-5-1 11:22:37  来源:不详

 

 

 

这里也可能有外人难以公断的两亲家之间的“家庭细故”方面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已逾八十高龄的罗福颐(罗氏五子)老人曾将当时尚未“解密”的王国维为潜明遗款致罗氏的两封书信抄寄笔者,并附写短跋说,“平心而论,人孰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痛惜罗、王两亲家因处理潜明后事发生龃龉,导致“金石之交几绝”。

 

  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任教期间,校方给予的生活待遇亦较优厚。当时,清华学校的教授月薪二百五十元左右,吴宓是研究院主任兼大学部西洋文学教授,月薪三百元;而梁、王、陈、赵四位导师的月薪,分别为四百元。由此“供奉标准”,也体现了这个书院特色的研究院对导师(教授)之尊重。

 

  这时,被称为山光水色的“水木清华”之幽景,我们只要读过朱自清写于清华园的名作《荷塘月色》,便可以领略。王国维在这样惬适的校园里专心治学,潘夫人主理家政,完全改变了“辛亥之变”以后很长时间内为生计忧心奔波的困境。他的六子二女,长有所业,幼有所教,真可谓其乐融融,家和人丁旺。

 

  特别是,就像鲁迅诫子“万勿做空头文学家”一样,历经艰困的王国维也并不希望“子承父业”,去做“空头学问家”。据王东明女士回忆说,父亲王国维深知求职谋生不易,为了给子女未来能有一个较好的职业铺路,1916年从日本回到上海以后,就让她的三位兄长都进了“以重视英语闻名”的工部局所办育才公学,因为自清末直到民国,公务机关及与外商有关的海关、邮政等招考均注重外语,尤其是英语;尔后,三兄弟相继考入了海关、邮政、铁路。这在那时都属于工薪较高,令人欣羡的职业。只是三子贞明投考铁路时(1919)才十六岁,王国维念其“中文、英文程度极浅”,命他重新回校读书,并在中学毕业后考入沪江大学,又于1927年初转学到了燕京大学,来清华园里与家人团聚了。

 

先说长子潜明。他学业优异,奋发上进。1919年与罗氏三女孝纯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