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教宗提醒宗座传教善会成…
张世英:世博会上的文化…
张炜:二十二年的文学“…
古老的文明 崭新的世博…
论世界遗产中国古琴的文…
论世界遗产中国古琴的文…
一次新的文化长征
乐读爱读 明天的中国是…
今天我们读什么:营造阅…
今天,我们读什么
最新热门    
 
今天的文人丢失了什么——重读《滕王阁序》并致友人

时间:2010-5-22 10:34:03  来源:不详

那天,我上火车前,匆匆忙忙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准备路上闲时阅读。犹豫再三,提取一册老旧的《古文观止》。路上还真翻读了几篇妙文。读书真的是很奇怪,年龄、心境不一样,读书时的看点及其评价角度都会发生变化。有人说这是一种读书的深化过程,我倒也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但的确很多想法不一样了。所以我有兴趣对你讲一下那天途中闲读《滕王阁序》的一些想法。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饯别”,就是受邀吃饭去了,而且是在滕王阁这个奢华的“形象工程”里面。通读全文,我发现,语词华丽的《滕王阁序》,其实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三层含义。一是对这场盛大宴会的描述,对主人的感谢之情;二是对滕王阁胜景的描绘和盛赞;三是作者以一个文人的姿态抒发了个人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而又坚持真性情的内心想法,这些想法有点像个人牢骚,更有一种人文情怀。这就看我们如何解释了。

 

  我的联想是这样的。我们究竟丢掉了哪些文学传统?何谓文学的真实?比如王勃的这篇名文,其中最精彩的华章是对景物的浓墨重彩般的描写,对仗之工整,辞藻之华美,文学史上也属少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更是成为千古绝唱,是纯粹写景的经典。但我今天重读《滕王阁序》却更看重另外两个层面的描写。一是不吝笔墨对“俗事”进行交代和叙述,二是对个人情怀的真切表达。我以为这正是今天文人所缺少的。文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叫阎伯屿,此公时任洪州都督,是个纯粹的官员。我们知道,滕王阁本来就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李元婴,一个无心问政而专好附庸风雅的公子在任洪州都督时修筑。到了阎某上任此职,他重修滕王阁并在其上大宴宾客,王勃是在省父途中路过洪州,有幸参加了这次宴会。

 

  按理说,王勃即使要为滕王阁写序,也应是受景物感染,挥毫写就才是,没有必要而且应当以文人之自觉回避、不屑将阎伯屿这样的“官员”引入文中,破坏文气不说,还显得丧失了文人应有的警觉与清洁。可我们读到的,却是王勃对宴会盛况的称赞有加,是他对“都督阎公之雅望”的感谢。一场由“官员”组织的聚会,王勃却用了比美味佳肴更加豪华的词句进行渲染。作者先后两次写到宴会盛况,也足以说明他对场景的描述并非敷衍之辞,他是真的为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我在想,我们今天的文人,有谁愿意在自己的文章大肆描写“领导”的盛情,宴会的景象,微熏之际的内心感受呢?

 

  《滕王阁序》的另一层含义更加让人觉得触动心怀。这就是少年才俊王勃,在为官员写就的应景文章中,抒发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或曰“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气节。这种明显“跑题”的作法,实在是其自由心态的另一种体现。在写尽了眼前美景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了文人情愫的释放。“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已经将感情由酒酣耳热的投入逆转到孤独难奈的悲凉之中。请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