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汉字在韩国的归去来
有哪些中国文化被韩国:…
国家图书馆召开“影像中…
唐卡世界--生命中的精彩…
中国文化中的“道”
越南人为什么放弃使用汉…
鲁迅口中的含泪的批评家…
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
《老残游记》中的民间医…
文化建设中的三个基础性…
最新热门    
 
汉字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汉字:透过历史看当前

时间:2010-5-24 11:17:00  来源:不详
大多数类似的热闹都只是喧嚣一时,不能长久。

 

  从汉字的发展来看,汉字理据的破坏和重构,自古以来即有。汉字理据的破坏,意味着原先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弱化、消失。汉字理据的重构,则说明被重新赋予一定的文化信息。例如,“灭”字甲骨文作或,像以扇扑灭火焰之状,像扇形。后人遂因形近而讹写为“戌”,整个字写成“烕”,原字构造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被破坏。但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根据小篆字形对该字理据进行重构,其文云:“烕,灭也。从火、戌。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许氏的《说文解字》自成系统,它对小篆字形的分析往往是一种理据重构,反映了当时的汉字文化观念。汉代阴阳五行观念盛行,直接影响并反映在汉字的结构分析中,当时人认为“戌”意味着阳气之终尽,故“戌”在构字时有“终尽”意。类似“烕”字的这种理据淡化、继而理据重构的现象,在汉字发展史中较为多见。因此,文字的理据破坏、理据重构,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但上举“囧”、“槑”、“烎”等网络“红”字的情形又与汉字发展史上“烕”等诸字不同。首先,“烕”的理据重构是以意义不变为前提的,即字义本身保持原样或沿着正常的引申途径变化,而“囧”、“槑”、“烎”等字在网络上的应用,完全忽略了它们本来的意义和用法,抛弃了文字的历史传承性。其次,网络人群在使用“囧”、“槑”、“烎”等字时,本质上是把它们当图形符号来使用,而不是文字,难以在语言系统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其中只有“囧”字值得关注,最初人们在网络上使用它时,是单纯把它当作一个表示“愁眉苦脸”的图形符号而不是文字来对待的,碰巧的是,这个字的读音又和“窘”字相当,这就使得它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目前,它的使用范围要比其他同类广得多,甚至出现在一些正规报刊中。今后,“囧”字的理据重构和新用法是否能被正式承认,能否被时代接受,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毕竟,文字的本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意义符号,文字的命运将由大众来决定。

 

 

 

《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定价:230.00元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