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张铁:不能只学权谋术 …
杨振宁:参加清华大学国…
上海暴力视频事件:参与…
9月24日 明代戏剧家汤显…
云南斗牛大赛现场:参赛…
张铁林在扬州主讲佛法 …
最新热门    
 
张铁:参观博物馆 别让相机取代眼睛

时间:2010-5-27 11:36:05  来源:不详

周末,去首都博物馆参观。馆内观众甚多,这让人颇为欣慰——这么多人对美、对艺术、对文化,保持渴望与热爱,充满欣赏与崇拜。

 

  然而,参观时,从大厅内宏伟精美的景德街牌坊下,到展厅里美轮美奂的瓷器前,大号数码单反机、小号袖珍傻瓜机、拍照手机……随处可闻的快门声,不时亮起的闪光灯,却多少让人有些失落——很多人用拍照代替了参观,用镜头代替了眼睛。

 

  不仅是在博物馆,在很多文化活动中,相机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走进旅游景点、风景名胜更是如此。拍照,源于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美能不断延伸。就像感动的浮士德,终于说出了跟魔鬼打赌时弃绝的话:“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人们为了让美好的能持久,只好举起相机,让它留驻镜头。在相机屏幕上,我们以为拥有了美,往往却是,有了镜头,没有了眼睛;有了摄影,没有了欣赏;有了纪念,没有了记忆。

 

  在这个意义上,摄影可以说是技术对懒惰者的迎合。面对美,仅仅浅尝辄止,不愿深入感受美、把握美。除了呈现在照片上的色彩与光影,还有更多东西值得细味。不是吗?面对自然,还有内心的震撼;面对艺术,还有情感的激荡;面对文化,还有理性的思索;甚至是清新宜人的空气、眼波流转的细节、浓厚深沉的氛围……这些,该如何用相机记录?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去体认美、感受美,是因为太匆忙、太浮躁。匆忙,则难以停下脚步,细细把玩;浮躁,则难以澄澈思虑,悉心洞察。因为竞争的压力、精神的焦虑,所以在欣赏绘画、聆听演奏时,想的是积累谈资、炫耀品位,斤斤计较审美活动的“性价比”,念念不忘文化生活的“报酬率”,这难免让美失掉韵味、变得粗粝,难免用结果替代过程,使急吼吼的“拍立得”,取代美在心灵上的慢慢显影、成像,也让我们难以浸染于美、升华于美。

 

  前段时间看见一张新闻图片:欧洲博物馆“通宵开放”,一位观众坐于画前,静静欣赏——其氛围让人向往。我们,美的欣赏者与崇拜者,在博物馆、音乐厅,在壮丽山川、小桥流水,尝试放下相机,用眼睛和心灵,去细味艺术珍品融会的美,去感受我们心底珍藏的美……

责任编辑: 林杏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