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今夏国学也“高温” 国…
张梦阳:吴冠中眼中的鲁…
儿童国学教育该用啥样教…
书香传统中的人文情怀—…
袁济喜:国学大师的人文…
文化评论:黛玉“裸死”…
从姓姓抓起,培养国学的…
国学概论:国学热中的一…
国学“户口”再受关注
读点真国学 国与学属于…
最新热门    
 
国学中的“民本”思想(2)

时间:2010-7-20 11:58:46  来源:不详

二、“人文”是什么?

“人文”就是指与原始暴力——“威武”相对的人类的道德文明、价值文明、精神文明。

“国学”今天为什么热?是人们对文字学、考据学、版本学等等知识性、学术性的东西感兴趣吗?显然不是。人们所以热衷国学,是希望从其中的人文精神中汲取做人的道理。

“人文”这个词今天经常说。什么是“人文”?“文”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交错的笔画之象形,所以《易传》说:“物相杂,故曰‘文’。”《国语》说:“物一无‘文’。”《说文解字》解释为“错画”、“交文”,也就是图纹的意思,即“纹”。由图纹的本义,引申为文饰、修饰之意。“人文”就是人类的文饰——道德文明、精神文明。“人文”联言,出自《易经·贲·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贲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属于别卦。别卦由两个经卦组成。构成贲卦的是离卦和艮卦。“文明以止”说的是构成贲卦的离卦和艮卦的卦义。离卦的本义是太阳或日月附丽于天,与“文”、“明”义通。艮卦的卦义为静止。贲卦下为离上为艮,比喻内既“文明”而外能守“止”。“止”又通假为“治”。“文明以止”又有以文明治物的意思。王弼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人文”就是指与原始暴力——“威武”相对的人类的道德文明、价值文明、精神文明。

国学中的人文精神在今天有什么意义?我以为可从三方面来看。

1、有一句话,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生理结构大体相同,面临的生存问题大体相同,因此得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也就呈现相同的交叉面,人文精神、道德文明具有跨越历史的继承性和超越国度民族的普适性。

2、国学人文精神在历史上曾经是具有先进性的进步文化。在黄河流域中原大地上发源的以汉文字典籍为载体的华夏精神文明,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人生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思想财富。由于其在当时具有的普适性和先进性,鲜卑族当政的北魏、契丹族当政的辽朝、女真族当政的金朝、蒙古族当政的元朝和满族当政的清朝都对它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继承与光大,于是上演了一出出政治上的征服者在文化上被征服的历史剧。举两个例子。一是北魏。北魏孝文帝在28岁那年,也就是494年,将都城从毗邻内蒙古的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迁到今天河南中南部的洛阳,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旧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沟通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婚姻关系;广开学校,复兴汉学,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二是清朝。清朝在保存汉民族文化方面做了两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一是编纂《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二是编纂《四库全书》79000多卷,36000余册。由于此前的一大类书《永乐大典》在八国联军的火烧中大多焚毁,所以《古今图书集成》尤其是《四库全书》在保存国学典籍方面功劳尤大。

3、当前进行社会价值体系重构,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密切联系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作出科学解释,同时又要善于借鉴既有的思想价值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世界通行的普遍价值准则,这就是我国目前已签署加入的22个世界公约;另一个资源就是富有现代生命活力的国学人文精神,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之源。

三、“民本”思想有哪些要点?

国学人文精神具有现代活力的闪光思想不一而足,“民本”思想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分。“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它是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提出来的。

国学人文精神具有现代活力的闪光思想不一而足,“民本”思想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部分。新时期以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成为不断被强调的执政理念;“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成为一再被重申的施政方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民意调查日益司空见惯。胡锦涛总书记号召:“要时刻关注民生、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呼吁:“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里,既可看到对西方民主政治文明的借鉴,也可看到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

“民本”概念源自《尚书·虞夏书》:“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夏朝的始祖是大禹。大禹曾留下遗训:人民只可亲近,不可轻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安宁。可见,“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它是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提出来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

1、民本是人本,不是天本、神本。夏商时期盛行万物有灵论,人们普遍认为神灵、上帝是存在的,力量无边,最为神圣,所以尊天敬神。夏商的国王做任何事情都要通过巫请示神灵,然后再根据巫传达的神意决定言行。到了周代,情况不同了。人们发现,不是“天”、“神”最高贵,而是“人”、“民”最高贵;国王如果只是尊天敬神,不敬修己德,亵渎、践踏人民,那么,国王的位置就保不牢。《管子》揭示:“霸王所始,以人为本。本安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周书》指出:只有“人”才是“万物之灵”。这个“灵”是“神”的意思。人才是万物中的神灵,最为高贵。《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过去“人”必须听命于“天”、“神”,周人发现,“天”、“神”的意志都是由人心、民意决定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书》)“夫民,神之主也。”“神,聪明正直,依人而行。”(《左传》)所以英明的“圣王”总是“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2、民本不是君本。一国之中,看起来君王权力最大,地位最高,其实他的命运和地位是由人民决定的,人民的地位才最高贵。所以《左传》说:“民者君之本。”孟子宣称:“民为贵君为轻。”《战国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赵威后的。齐王派使者到赵国看望摄政的赵威后。国书还没打开,赵威后就问使者说:“你们齐国的年成还好吗?老百姓的生活还好吗?齐王的身体还不错吧?”齐国使者很不高兴:“我奉我们大王一片好意来看望您,现在您不先问问我们大王的情况,而问什么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低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这大概不合礼节吧!”赵威后说:“你错了。如果没有好年成,怎会有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怎么会有国君的安宁?哪有舍本问末的呢?”这里明确以民为“本”、以君为“末”。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颜斶的。颜斶是齐国有名的高士。一次齐宣王招见他,说:“颜斶,你到我前面来!”颜斶不能容忍齐王对自己的颐指气使,回敬一句:“大王,您到我跟前来!”齐宣王很不高兴。群臣纷纷说:“大王是人之君主,你不过是人臣罢了。大王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像话吗?”颜斶回答:“我到大王跟前,属趋炎附势;大王主动走到我跟前,是礼贤下士。”宣王气得脸都变色了,他问:“是国王高贵,还是士人高贵?”颜斶回答:“士贵,王者不贵。”宣王说:“你凭什么这么说?”颜斶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秦王曾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千镒金。可见,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颅,实际上还抵不上已死的高士的坟墓。”齐王一时语塞。颜斶不依不饶,乘势而下,历数古来圣王无不是得到众多士人辅佐才成就伟大功业的,所以都自称“孤”、“寡”、“不谷”,说明君王的地位不如士人高贵。宣王招架不住,连连说:是我错了,愿拜你为师,成为你的弟子。“士”是臣民的一部分。颜斶敢于在拥有万乘之尊的国王面前宣称“士贵,王者不贵”,并身体力行,不仅为知识分子,也为人民赢得了尊严。

3、民本不是国本。国家与人民孰轻孰重?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认为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人民的利益应当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所以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后只是用来扩充国库,加强国防,而将人民生活的改善搁在一边。孟子则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人民的地位应当比国家高。表现在利益分配上,以民为本的国家不应与民争利,而应与民分利。唐甄把这叫做“富在编户,不在府库”。“编户”也就是在户口簿上登记的百姓。一个国家是不是富裕,主要看老百姓手中有没有财富。如果百姓很穷,而国库很富,这样的国家仍然是“贫国”,不能长治久安。此如唐甄所说:“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山丘,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

4、民本不是官本。民意比官意更重要。执政者做出重大政治决定之前,要重视听取人民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听取左右官员的意见。比如任用人才问题。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我怎样辨别人才、使用人才?”孟子说:“左右官员都说好,不要信;诸大夫都说好,不要信;国民都说好,要重视,考察后发现真的好,再用他。左右官员都说不好,不要信;诸大夫都说不好,不要信;国民都说不好,要重视,考察后发现真的不好,再免掉他。左右官员都说可杀,不要信;诸大夫都说可杀,不要信;国民都说可杀,要重视,考察后发现真的该杀,再杀他。”现代干部任用之前推行公示制度,听听群众的意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民利比官利更重要。清初顾炎武主张:“利不在官而在民。”对于当下社会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警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