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满族说部“活”起来 活…
“燕京八绝”的艰难传承…
陈得媛:古籍数字化的负…
传承中华文化—大型文化…
古籍数字化是双刃剑 应…
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 …
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 …
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 …
湖南第二批非遗传承人 …
《王国维全集》传承文化…
最新热门    
 
古籍传承何时坐热冷板凳:公众缺了解 专业人不足

时间:2010-7-22 17:41:26  来源:不详

  面对如此情景,古籍保护与修复人员只慨叹自己不是千手观音。从数量到素质,相关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都很不足。

 

  首先,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在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前,国家图书馆在调研中发现,古籍修复人员不足百人。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了三年在职培训,我国修复人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00人。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数额甚小。

 

  其次,专业人员素质不足。我国很多专业人员,年纪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又与实际工作需求有一定距离。而古籍修复发达的国家,其修复人员在经过正规的修复保护学历教育后,要实习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得到修复文物的资质。他们文理兼修,接受化学、生物学、博物馆学、法学等正规教育,既理解手里文物价值,又懂理论有技术。在一些修复博士眼里,他们的工作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创作,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位博士修一件敦煌遗书可以用上三年。

 

  而数量素质不足的岂止是修复人员。鉴定人员、编目人员也是远远不足,更需要提高的还有管理者的素质。前些年一家收藏单位的管理者为了存放方便,曾经下令将敦煌遗书从卷轴装裁切成段,整齐划一装成册页;还有一家单位高价聘请裱画师傅修复文献,结果把好端端的信札割裱成册——这些无可逆转的人为破坏,比自然灾害更可怕。

 

  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经验,我们一方面急需加强学科建设、使课程设置更合理;一方面需要强化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培养一批专业硕士,为古籍保护提供专业人员;在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增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职能,发挥图书馆与实际工作结合、长于实践的优势,实现教育的长短结合,将为古籍保护培养更多的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促进。

 

  古籍载体的特殊性质,注定了她的脆弱,旧话说纸寿千年,这是其自然寿命。今天人们对古籍了解的缺失,使用的不当,专业人员的不足,空气污染与自然灾害,都使古籍的保存传承举步维艰。

 

  如果我们今天倦怠,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从课本中了解——我们的国家曾有多么浩繁的典籍。古籍保护修复,成了与时间赛跑的事业。如今,国家重视,曾经寂寞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开始升温,冷板凳终于要坐热了。路漫漫,让我们共同关注古籍事业,守护文明的根脉。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