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古代大多数皇帝实行一夫
康熙陵墓为何葬四十八个
末代皇帝溥仪被俘过程揭
“扶不起的阿斗”为何能
一皇帝干的事后来的皇帝
秦始皇帝陵封土内埋藏着
皇帝大婚前都要进行的性
大清皇帝为何会接连绝后
康熙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
康熙出卖东北领土的真实
最新热门    
 
康熙皇帝:史上地位最高的为秦桧翻案者

时间:2009-10-19 10:55:38  来源:不详
删削了。



  大致在天眷元年(1138) 或二年(1139) ,金朝“遣万户湖沙虎伐蒙兀部,粮尽而还。蒙兀追袭之,至上京之西北,大败其众于海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宇文懋昭著,崔文印注《大金国志校证》卷十,中华书局1986 年版。以下征引,版本同此) 。在金朝多年的宋使洪皓就回报宋廷说:“彼方困于蒙古。”(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下简称《会编》, 卷二二一《洪皓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十四《先君述》,四部丛刊本;《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 中华书局1977 年版) 迫于南北交兵的形势,金朝甚至愿意对更弱小的西夏作出一定的友好姿态,割让了若干原属宋的土

地。(《金史》卷一三四《西夏传》,中华书局1975 年版;参见李蔚《简明西夏史》第226~227 页,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清太宗于金朝诸帝中特别盛赞金世宗,说:“世宗者,蒙古、汉人诸国声名显著之贤君也,故当时后世咸称为'小尧舜'。”(《清实录》卷三十二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台湾) 华文书局1984 年影印本;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圣训》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清太宗此说是服务于联合蒙古,共同对付明朝的策略,却是根本歪曲史实。



  因为当时的蒙古人并未在大金皇帝治下,也根本不可能承认金世宗是他们的“贤君”,而民族偏见甚深的金世宗却是苦于对蒙古用兵。(据《金史》卷六《世宗纪》载,大定七年, “移剌子敬经略北边”,十年, “参知政事宗叙北巡”。同书卷七十一《宗叙传》说他“巡边”,“将战,有疾,诏以右丞相纥石烈志宁代”。说明当时军事情势的严峻,竟必须动用声名最著的大将纥石烈志宁。同书卷八十八《纥石烈良弼传》则记载,“参知政事宗叙请置沿边壕堑”,又证明蒙古力量之强,以至金朝只能商议消极防御。同书卷二十四《地理志

》又叙述金世宗大定后期,已在北边修筑边堡和壕堑。



  这些都是元朝史官删削金朝官史后所存留的蛛丝马迹。宋使楼钥《北行日录》也反映了大定九、十年间,金朝正在对蒙古用兵) 金军对蒙古的杀掠和破坏势不可免,却因元朝史官的笔削而无文字记录传世。金朝最后就是亡于蒙古与南宋的联军。



  以上论述了金朝与清朝所处的军事大环境迥异,而金朝前期的对宋战争也无法与清朝的灭明战争相提并论。



  当金军初入中原时,由于宋徽宗时的专制腐败统治, 宋军无疑是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野战,只能进行守城战。王禀指挥的太原保卫战,则是当时最悲壮的一幕。宋军两次救援太原的失败,其实已决定了开封失陷、北宋灭亡的命运。金军初入中原,正如宋方记载所说,可称是“有掳掠,无战斗”(《要录》卷四十三绍兴元年春)。



  南宋初立,宗泽以东京留守的身份,事实上主持前沿军事,情况就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建炎元年(1127) 冬到翌年春,金军在灭辽破

宋之后,正值兵威最盛,又在最善战的完颜宗翰(粘罕) 等指挥下,对开封发动了最凌厉的攻势,却遭受严重挫败。



  这与北宋末的开封失守形成鲜明对照。顺便说一句,何忠礼先生为自己的《南宋史稿》辩护说,此书不写宗泽抗金,是因为“与《史稿》所述的其他内容相比较,仍然处于次要地位”(《辨误举错,贵在求实》,《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3 期) 。其实,将宗泽指挥东京留守司军等击败金军进攻置于“次要地位”,正是表明了何忠礼先生的学识和研究水平。



  宗泽原是根本不懂军事的文臣,并且已至七十高龄,行将致仕,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负起救国重任,并且迅速地从军事外行转变为内行,成为宋朝最优秀的统兵文臣,难道就不认为可敬和可贵,而值得在《南宋史稿》中予以论述? 宗泽准备乘胜大举北伐,却不幸因心力交瘁而病终。但即使他死后,金军仍不敢进攻开封,这也同样证明了宗泽重整的军威。



  宗泽的逝世,又不能不使南宋抗金战局发生逆转。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