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诸葛亮为何难以入围千古
最新热门    
 
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

时间:2009-11-19 11:21:37  来源:不详
国。

  当时的楚国,虽然地广兵多,但大而无实,尤其政治上极其腐败,守旧势力盘根错节,张仪早已认识到了楚国的衰弱。他一来到楚国,使用重财厚礼收买靳尚,使他感恩于己。靳尚受人之物,自然乐意效劳,极尽溢美之词向楚怀王推荐了张仪。楚怀王听说张仪声名赫赫,颇有韬略,特地把他安置在高级馆舍,并谦恭地问:“先生辱临敝国,将有何见教?”张仪先对楚怀王的感情深表谢意,继而对怀王的虚怀若谷恭维了一番,然后不胜惋惜地说:“秦王派我前来,意在和贵国修好。很可惜,我来迟了。”楚怀王对秦国本来就望而生畏,万没想到秦王会主动派使者前来修好,不胜惊讶,忙问:“怎么来迟了呢?”张仪长叹一声道:“大王不是已经和齐王结成同盟了吗?”楚王一怔,沉吟半晌,说:“楚国之所以和齐国结成同盟,无非是为了防范被人攻打而已。难道你不认为这种危险存在吗?”张仪软中带硬地说:“这种危险当然存在,而且由于楚国和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危险就更大了。很明显,齐楚联盟是用来对付秦国的。秦王本想与天下诸侯交好,可一旦有人故意要与秦王为敌,秦王恐怕不会等闲视

之。”

  张仪见楚怀王面露疑虑之色,继续说道:“齐王一向野心勃勃,欲与秦王争高下,他与大王联盟,无非是想利用大王而已。试想,如果秦、楚两国一旦交战,齐国会不惜损兵折将前来救援吗?肯定不会。齐王巴不得秦、楚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以图霸业。请大王想想,到那时候楚国的处境会怎样呢?”楚怀王一时拿不定主意,试探着问:“依先生之见呢?”

  张仪说:“其实,秦王和我最喜爱的是楚王而最恨的是齐王。大王如果能闭关绝齐,废除盟约,我愿请秦王将商于之地600里献给楚国,并使秦女做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结为兄弟之国。这样,楚国北弱齐国,西交强秦,可谓一举而三利俱全。”昏庸贪婪的楚怀王一听此言,顿时眉开眼笑,深恐夜长梦多,当即拍案而定:“好,就照你的意见办!”

  楚国多有庸碌之臣,纷纷上前恭贺楚王。惟有谋臣陈轸满面愁容,忧心忡忡。他竭力规劝楚怀王道:“秦国现今所以看重楚国,无非是有齐国结为外援。倘若闭关绝齐,楚必孤立。秦岂能爱楚国,而予之商于之地。一旦张仪骗楚,大王必再次结怨于秦国。此则一举而树东西两敌,

后果将不堪设想。依臣之见,不如跟齐国假意断交而暗地合作,同时立即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如果秦国真的把商于之地交给我们,那时候再与齐国彻底断交也不迟;一旦是个骗局,我们也有备无患。”

  利令智昏的楚怀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断然道:“请你不要再说了,你就等着我得到商于一带的600里土地吧。”陈轸无奈,只有默默长叹。

  楚怀王惟恐张仪产生疑虑,从而失去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给了张仪丰厚的馈赠,并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这个不速之客。并且当即宣布,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然后,派将军逢丑父随张仪至秦,讨取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失足坠车,摔伤了脚,卧病不朝。一直等了3个月,逢丑父仍未讨到土地。于是,逢丑父便投书秦王,申明前约。秦王说:“如果真有前言,须待齐、楚绝交之后,才可践约。”逢丑父无奈,只好派人将消息转告楚怀王。怀王深恐绝齐不深,惹得秦国不满,便挑选了一位强悍的勇土,手持楚国符节,匆匆赶赴齐国去辱骂齐王。

  齐宣王见楚怀王如此背信弃义,而且派人骂上门来,不

禁愤怒至极,于是,他决定报复楚国。不过,齐宣王非常清楚,光凭齐国的力量,不足以战胜楚国。尽管齐宣王极不情愿与秦国联盟,但目前只能走这条路了。他要抢在楚国前面,率先与秦国交好,并约秦国一同进攻楚国。

  张仪见大功告成,这才上朝理事,并对焦急万分的-逄丑父说:“你为什么还呆在这里,不去取土地呢?”逢丑父莫名其妙:“地在哪里?”张仪故作诧异道:“我有奉邑6里,不是答应献给楚王了吗?”逢丑父闻之愕然,情之不妙,但仍据理力争道:“我奉楚王之命,前来接管商于之地600里,这可是您对我楚王的亲口承诺,言犹在耳,怎么短短3个月的功夫竟变成奉邑6里了呢?”

  张仪坦然地微微一笑,道:“那肯定是你的楚王听错了。我说的是我的封地6里。秦王的土地,别说是600里,就是60里,我也没有权力馈赠于他人呀!”

  此时,逢丑父明知被欺,却已无可奈何,只得归报楚王。楚怀王正迷醉于扩大疆土600里的美梦中,闻逢丑父空手而回,细说原委,怒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