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揭秘李鸿章家族 后人现
最新热门    
 
李鸿章屠杀太平天国降军:招致的严重后果

时间:2009-12-1 12:18:15  来源:不详


  中国乱的时候,有些士大夫们未必去关注人民的颠簸流离,哀鸿遍野。对他们来说,现实的问题除了切身之痛总还是等而下之。而 "礼崩乐坏", 精神世界的全面塌陷才是他们致命所在。时代终归翻天覆地,有些人追随旧时代以身殉之。更多人随波逐流,能有一丝机会还是要抓住的。所以道德要求不了人们许多。失德而成功的人比比皆是。中国每个时代的谢幕,总是人性善恶的一次洗涤。但很难说坏的被洗掉好的会留下来。晚清民国的阶段,传统思想道德在混乱、迷失当中恰又与西方的思想碰撞一处。人们学着换一个方式看世界。但这一看,看了百年,至今也未必与世界同步,

  太平天国灭亡的前一年,一件原也说不上多大的事情却闹的非常轰动。事情很简单,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州城杀了献城的降军。杀俘在当时也不算大事。而真正使事情搞大的是,与淮军的合作的洋枪队首领戈登对此大为不满。甚至有要火并的意思(梁启超著《李鸿章传》记载:戈登闻鸿章之食言也,大怒,欲杀鸿章以偿其罪,自携短铳以觅之。鸿章避之,不敢归营)。是什么让戈登不满,原来,此前因太平天国败象已显,守苏州城一干将领当中如郜永宽、汪

安均、周文嘉等人,眼见得大势已去,都打算投降。于是郜云官等密约淮军将领程学启(也是太平天国降将)、戈登在洋澄湖边见面,商议投降事宜。商议出两个结果:一、献城;二、"生擒忠逆或斩慕逆首级来献" (郜永宽不忍加害李秀成,只答应杀慕王谭绍洸。李秀成后来也察觉不对,提前跑掉了)。并由戈登居间做保。 

  结果苏州主将慕王谭绍洸如约被杀,苏州城也如期献出来,没有想到程学启进了城后,一句"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机"。登时将这些叛将全部给干掉了。(计杀纳王郜云官、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天将军范起发、天将军张大洲、天将军汪环武、天将军汪有为及部署千余人)。郜永宽的叔叔挈带全家逃到戈登驻地,跪求庇护;郜永宽的幼子哭诉父亲被砍了头!戈登才知道发生此等之变,自然大怒。

  杀降有许多现实考虑。比如太平军有十万多人,安顿不好恐生大变。所以程学启与李鸿章事先密谋,李也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三昼夜,不能决"但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只是戈登反应如此厉害,怕是李鸿章事先未能预料的,

后来李做了许多工作,才算把此事平息下来。

  戈登加入洋枪队之前,是个英国军官。这个事情对于戈登来说,非常违背西方传统的契约精神。所以他感到严重破坏了自己的信誉,如何不怒。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失信事件。失信!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并没什么了不起。所以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近代东西方理念冲突的例子。只是当时中国人并没有在其中意识到什么。此等事例,日后在中国层出不穷。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是中国人对自己最传统的道德要求。其中的"信",字面解释"人言也"。上古时候,人用语言表达事物和状态,经验和技能也靠言传身教。所以应无欺骗。但儒家的学问往往只是中国人的表面文章。于是"仁义礼智信"成为站立在崇高道德的自我约束。事情一旦崇高就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守信是种美德,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嘲笑守信仁义的迂阔。如宋襄公的故事。所以中国的人真正研究和欣赏的是在信下面的权变。这是个学问叫做"权术

"。一部《三国演义》将中国人的阴谋诡计表露无遗。中国历史上但凡胜利者从来没有不善于权术的,而道德完人要么是失败者,要么无所作为。

  契约精神按我找到的解释是"一种相互妥协、满足对方要求进而满足自我要求的精神。契约的达成意味着当事人自我意志的限制与约束,意味着彼此间的忍让与妥协。这种妥协精神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体现了当事人的独立与平等,所有的让步与妥协都是在平等基础上,由当事人的独立意志作出的;其次,突出了当事人之间的协商与互利,契约当事人无法把对方仅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必须把对方当做与自己同质的主体,通过协商与让步,使对方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换取对方作出同样的让步行为来满足自身。最后,强调了规则的治理,妥协是理性人之间的一种利益让步,须有一套外在的规则予以约束。"简单的说,就是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这与道德没有关系,因为有违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