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故事
最新热门    
 
乖巧柔媚背后的权术:女皇武则天的崛起之路

时间:2010-1-13 12:15:41  来源:不详
柔手段,两人并不合拍。

不过,“三物降服烈马”一事,却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便是太子李治。李治是在前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以后立为太子的,性格文弱,因而对风格强硬的武则天印象深刻,甚至开始由惊讶到佩服到着迷。有一些野史小说武则天用美色有意勾引太子,按武则天当时的性格,这似乎不大合理。后宫佳丽无数,武则天也绝非倾国倾城,否则好色的李世民为何仅仅召幸她一次?

以李治软弱的性格,吸引他的仍然是武则天的性格,这是致命的吸引力,比美色之类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才有了后来感业寺的那一幕。但无论如何,武则天与李治二人在李世民生前便已经暗通款曲必然是事实。

李世民去世后,按照皇宫惯例,那些没有为他生育过子女的嫔妃必须出家做尼姑。于是,一大队穿着黑色丧服的宫廷美女,垂头丧气地踏上了通往感业寺(一说安业寺)的道路。她们不得不为自己凄凉的命运悲哀,因为她们走向的是一座没有任何希望的活坟墓。武则天也在这黑色的队列之中,时年二十六岁,正是芳华正茂的年华。但跟其他女子一样,她的心中也是一片萧瑟,万般沉重,不由得将目光投向西边的唐太宗别庙。

感业寺地处长安城朱雀门外西大街第四坊,在安业坊的东南角。此处原为隋朝申国公李穆的别墅,李穆死后,其妻将此地修为僧寺。西二街第四坊是崇德坊,有济度尼寺,新改称为太宗别庙。崇德坊在西,安业坊在东,两坊左右为邻,中间是一条南北向的长街。如果新皇帝李治到唐太宗别庙上香,也许会顺道感业寺。这,便是武则天的一线希望,也是她最后的希望,除非她想在感业寺终老。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为李世民逝世周年忌,李治到太宗别庙上香。随后,果然驾临感业寺。武则天充分把握住了机会,以涟涟泪水打动了李治。李治难忘旧情,竟然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与先帝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相拥而泣,史书对此记载是“武氏泣,上亦泣”,可见二人之前非同一般的感情。甚至李治在回宫后也一直心神不宁。显然,武则天离开感业寺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只要等到李治找到合适的机会。但出人意料的是,机会来得比预想得要快得多,恰恰是李治皇后王氏创造了这个机会。

王皇后,并州祁地(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王家与李唐皇室世代姻亲,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公主为王皇后的从祖母,王皇后母柳氏的婶婶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同安公主赞赏王氏温顺婉淑,让唐太宗李世民聘其为晋王李治妃。晋王李治为太子以后,王氏就升为太子妃。李治入主帝位以后,王氏被立为皇后。然而,王皇后入宫多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不能生育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而美艳动人的萧淑妃却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深得李治宠幸,对王皇后形成了巨大威胁。

皇帝与先皇女人在感业寺情深似海的一幕很快传

到王皇后的耳中后,她先是颇为酸楚,但随后又心中暗喜,生出一计:何不让武媚进宫,“以间淑妃之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以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皇后位子?这是个典型的以乡党相援为势的计划,王皇后对此相当自鸣得意,只是她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引狼入室的计划将会令她不仅失去皇帝的宠信,还有她皇后的地位,及至她自己的性命。

就在李治与武则天深情相拥几天后,武则天被王皇后神秘地接回宫中,让她蓄发侍奉皇帝,名份依旧为才人,只不过由唐太宗的才人变成了唐高宗的才人。这样,武则天在感业寺只呆了十个月,终于如愿以偿,重新回到皇宫。但她也知道,在皇宫这政治与权力的中心,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到了这一步,她已经别无选择。如果说李世民的英武曾经压抑了她的锋锐,那么,李治的懦弱更加激发了她心底最强烈的雄心。

李治得知武则天入宫后大喜过望。此时,李治因为钟爱萧淑妃之子李素节,预备立为太子。王皇后大为恐惧,立即与长孙无忌结盟,群起反对。李治不得不按长孙无忌之意,立宫女刘氏之子李忠为太子。刘氏位微而无宠,不会对王皇后的地位造成威胁,王皇后这才完全放心下来。李治

身为皇帝,在立太子的事上内外交困,不免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于是转而投向善解人意的武则天,以寻求精神与心理上的安慰。自此,武则天开始宠冠后宫,自从她进宫后,其它嫔妃就再也没有生育。

历朝历代均有因妃子争宠而引发的立嗣之争。当皇帝宠爱某一妃子时,爱屋及乌,便想到立妃子的儿子为太子,这就是所谓感情与政治的统一,也是出于为妃子将来打算的考虑。但立嗣关系到国本,众所瞩目,皇帝即便是权倾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