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故事
最新热门    
 
乖巧柔媚背后的权术:女皇武则天的崛起之路

时间:2010-1-13 12:15:41  来源:不详
下,往往也不能如意。关于这一有特点的历史现象,不但之前发生在李世民身上,现在李治身上,甚至之后在风格强硬的武则天、无所作为的唐中宗李显,甚至果断英武的唐玄宗李隆基身上都能看到。可见历史人物始终无法摆脱当时局势和环境的控制,即便是皇帝,也有许多事情由其个人意识所不能左右,为个人力量力所不能及。

武则天入宫后,感激王皇后的照顾,“卑辞屈体以事后”,侍奉皇后一直非常周到,但这只是在暂时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武则天的低声下气博得了王皇后的欢心,王皇后经常在李治面前称赞武媚。这时候的武则天,也许还没有要当皇后的野心。能走出死气沉沉的尼姑庵,重新回到华丽的皇宫,她已经

心满意足。而武则天在后宫能够专宠,完全是魅力和性情使然。

李治宠爱武媚,恩及武氏家族,封武则天死去的父亲为太原郡公,母亲杨氏为太原郡君,在长安城内赐给府邸一区。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由才人晋升为昭仪。昭仪是九嫔中的第一位,是正二品的级别,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和贵妃。

当武则天一连生下两个儿子(李弘与李贤)时,王皇后这才惊醒过来:萧淑妃已经没有任何威胁,真正要命的威胁是来自令皇上神魂颠倒的武昭仪。曾经的盟友竟然演变成了新的敌人,而曾经的敌人也能成为新的盟友。于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成了联盟,预谋共同对付武则天。

皇后执掌后宫,对后宫嫔妃有生杀予夺大权。此时,对武媚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失不失宠那么简单,甚至还面临生命的威胁。在此情况下,武则天不得不奋力自保。这时候,她已经意识到,除非她自己当上皇后,否则后宫的争斗与威胁永远不会休止。

武则天开始行动了,她先将自己的亲姐姐(嫁贺兰越石,当时守寡,后封韩国夫人)及其年轻的女儿贺兰氏(后封魏国夫人)引进后宫,献给李治,以夺王

皇后和萧淑妃之宠。以往王皇后和萧淑妃只知道争风吃醋,在后宫兴风作浪,令皇帝心烦。武则天却别出心裁,加上贺兰氏有绝色容貌,李治心花怒放,认为武则天“能奉己”,更加宠爱,视为最知心的人;武则天又拿出所有的财物,暗结宫中上下人等,密察王皇后、萧淑妃两人的行动,并巧妙地将王、萧两人对她的怨愤和谩骂告诉给李治。史称“武氏巧慧, 多权数”(《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武则天的心计智谋远远超过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果然,李治日益对王皇后不满。

当时宫廷中一直有种说法秘密流传,认为武则天次子李贤非武则天亲生,而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据说这就是后来李贤败亡的重要原因。

王皇后却不知道自己的底细都已经被武则天掌握,她眼见自己一天天地失宠,心里非常着急,不断在李治面前搬弄是非,说武则天的坏话。李治疯狂地宠爱着武则天,对王皇后的所作所为自然非常反感。王皇后自讨没趣,只好向母亲柳氏求计。柳氏没有什么见识,决定用巫蛊秘术,即每日依法念咒咒死武氏。历来皇宫最忌行巫蛊之术,不久王皇后就被人告发,李治开始想废掉王皇后。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竭力劝阻,硬生生地打

消了李治的念头。王皇后位子是保住了,但从此失去了李治的信任,为日后的悲剧命运种下了隐患。
王皇后,并州祁地(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王家与李唐皇室世代姻亲,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公主为王皇后的从祖母,王皇后母柳氏的婶婶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同安公主赞赏王氏温顺婉淑,让唐太宗李世民聘其为晋王李治妃。晋王李治为太子以后,王氏就升为太子妃。李治入主帝位以后,王氏被立为皇后。然而,王皇后入宫多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不能生育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而美艳动人的萧淑妃却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深得李治宠幸,对王皇后形成了巨大威胁。

皇帝与先皇女人在感业寺情深似海的一幕很快传到王皇后的耳中后,她先是颇为酸楚,但随后又心中暗喜,生出一计:何不让武媚进宫,“以间淑妃之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以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皇后位子?这是个典型的以乡党相援为势的计划,王皇后对此相当自鸣得意,只是她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引狼入室的计划将会令她不仅失去皇帝的宠信,还有她皇后的地位,及至她自己的性命。

就在李治与武则天深情相拥几天后,武则天被

王皇后神秘地接回宫中,让她蓄发侍奉皇帝,名份依旧为才人,只不过由唐太宗的才人变成了唐高宗的才人。这样,武则天在感业寺只呆了十个月,终于如愿以偿,重新回到皇宫。但她也知道,在皇宫这政治与权力的中心,她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