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叶剑英叱咤风云倚仗的“
“五彩祥云”失传记
 五一 国际劳动节
悲壮的 五月流血周
最新热门    
 
“五七干校”见闻:批斗会上把人打得头破血流

时间:2010-1-19 11:24:28  来源:不详

1967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有一个讲话,其中有一段讲到教育:“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个讲话(后称做“五七指示”)发表后,内地许多地方就办起了“批判资产阶级”的“五七干校”,将那些靠边站了的,被罢了官的,被打倒了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送到“五七干校”去进行“劳动锻炼”和“学习改造”。1968年12月15日,陇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很快紧跟形势,也办起了“五七干校”,第一批就将县委会、人委会和公检法(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即所谓“三大机关”的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除结合在革委会班子里以及挑选部分人员留在县革委机关工作外,其余的人“一锅端”到了县“五七干校”。

陇川县“五七干校”办在今景罕镇广等办事处胜利寨子,后搬迁至曼允寨子边,再后又新建在今县广等职业中学处。

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当时的路线政策等历史原因,许多群众怕挨整,纷纷逃往缅甸。不少地方的群众只是随身带了点衣物出走,连家里的房屋、耕牛、猪鸡鹅鸭、田里成熟了的稻谷等等统统丢下不要了,有的成寨成

村地一夜之间就跑得光光的,大片田地以后便无人耕种而荒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十四军驻龙陵镇安部队派兵到陇川寻找生产基地,选中了胜德这块地方。这里地势平坦,荒田很多,水利条件好,土质肥沃,于是就划定了几百亩荒田作部队的生产基地,生产部队的营房就建盖在胜德寨子边。

1968年年底至1969年年初,部队换防,驻胜德生产基地的部队撤走,将生产基地的田及简陋营房等移交地方,由陇川县革命委员会派人与部队办理了交接手续,并决定将部队生产基地改办为陇川县“五七干校”。

“新生的”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过去的一切都被加上了一个“旧”字。“三大机关”被诬为“旧衙门”, “三大机关”的工作人员被诬为“旧人员”,而且这些人都是“不可靠”的,自然就成为进“五七干校”的对象了。进干校的人,除了“三大机关”的人员外,后来还有县民族工作队的干部,各公社的武装干部,陇川中学的教职员工,其他部门所谓“有问题”的人一样送“五七干校”,到那里改造思想、交代问题,接受批判。

我是1969年1月中旬进陇川县“五七干校”的。当时我在陇川中学(现在

陇川一中)工作,任学校教导主任职务,也把我列为“走资派”和“二月逆流黑干将”遭到乱批斗。

我到了“五七干校”被安排在生产部队留下来的旧仓库里住宿,各人抱来一捆稻草往地上一铺就算是“床”了。进干校,要求工具自己带,我们带去了锄头、镰刀等简单的生产工具,有的还带去砍刀。许多人到了干校还是学会了不少本领,没有凳子就自己制,先是用一节大竹,将中间部分砍去一半,削平当小凳子用;后来有的人就到附近树林里砍来木质较好的小树制作成凳子架,破些竹篾子编起来,这种凳子就好坐多了;再以后就发展到用藤篾编,再涂上清光漆,制作凳子的技术就越来越好了,美观秀气,一个学着一个做,一时间,干校编凳子掀起了热潮。

还未进“五七干校”,就听人讲干校名字好听,宣传好听,干校是个大学校,到那里学习,进行劳动锻炼,裤脚一卷,锄头一扛,再大的官也和普通人一样,大家一样平等,分不出谁高谁低,是改造世界观、树立群众观点的好办法等等。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又有人告诉我说县“三大机关”的干部进“五七干校”后,干校管理人员视他们像敌人,那里的环境气氛十分恐怖。当时的“五七干校”属

陇川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直接领导,县革委会副主任杨永光具体负责,实际在干校管事的是五十四军姓常的一个军医,大家习惯地称他“常医生”。“常医生”虽是个医生,但他对人凶得很,所有在干校的军代表都随身带有武器,对地方干部没有一个好脸嘴,没有一个好声气。军代表在大会上讲你们来到“五七干校”,是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是来接受改造的,要服从干校的管理,如果有人不老实,想脚底上抹油(指逃跑),那我们的机枪就不客气了。当时干校管理戒备森严,规定凡是进去了的人,不准请假,不准通信,不准打电话,若有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层层报批。当时实行半军事化,搞班、排部队编制,一个系统一个排,一个单位一个班,凡请假的,由班里提出意见报排,排再报到干校管理人员那里最后审批。

当时,从表面上“五七干校”是爱护和保护干部的,说干部到“五七干校”是来锻炼的,通过学习、改造,提高“三个觉悟”,犯了路线错误的,对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