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历史上真实的“八仙”:
中国史上最有争议的四大
自古就有的同性相吸:史
史上最会做秀的十个演技
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监狱中
中国史上令人胆寒的兽性
史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史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揭秘中国历史上那些大人
至今未解之谜:历史上几
最新热门    
 
国史上的君王因为误读谣言而产生的种种闹剧

时间:2010-4-30 12:22:30  来源:不详
一个希冀,在对胡的防范上,秦始皇可谓大费苦功,修长城、迁徙平民到各地服役,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劳民伤财基础上的,就在这防备胡的过程中,最终,有陈胜吴广无法忍受而跳了出来,揭竿而起

。自此后,秦帝国就一步一步地向悬崖走去,直到灭亡。



等于说,卢生炮制的这个谣言和秦始皇对神鬼的轻信或多或少地促成了秦帝国的灭亡。这当然是二人都不想看到的,据说卢生跑出咸阳后,在望云山自称找到了长生不老药,这种药在当地比比皆是,名为虫蛀藤,卢生说,只要将其锻炼,就可成丹药,服食后则能羽化登仙。不过卢生又说,神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即使是服药,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服的。仅拿这种药而言:有仙骨的吃了就可以成仙,但没有仙骨的吃了就会毒发身亡。可至于谁有仙骨,他就不知道了。所以,大家都认为自己有仙骨,结果是,仙丹成了毒药。



秦始皇所以相信这个谣言,自然跟他相信“今年祖龙死”的谣言心思是一样的,他只相信来自天上的警示,不相信百姓通过判断力而得出的结论。他把百姓的议论通通看作是谣言,并下大力气整治。



谣言的产生当然跟大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秦始皇一看到“胡”这个字,就条件反射似地想到了匈奴。于是,他让大将军蒙恬驻守边境,并且大修万里长城。而在当时就有关于万里

长城的谣言。这个谣言后来成为凄美的传说,一个叫孟姜的小女子千里寻夫,跑到长城后,发现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大哭一场后,长城突然倒塌。



秦始皇因为听信那个谣言而大肆修筑的万里长城到底给百姓带来多么大的伤痛,在后来司马光的口中有过一个对蒙恬的评论。司马光认为,蒙恬后来被赵高杀掉,死的并不冤。因为他身为帝国的砥柱,却不能劝说秦始皇以仁义治国,对修建长城之事不但只字不谏,反而主动征调民夫,所以,这种人谈不上忠义,只能是跟秦始皇一样地暴戾。司马光显然犯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错误。秦帝国以法立国,以暴力为荣,以仁义为耻。蒙恬在那个时代,耳濡目染,根本不可能在意识上有所突破。当然,这恰好印证了那个谣言对秦帝国的破坏性之大。



但是,让秦始皇始料不及的是,他误读了那个谣言。“胡”没有错,“亡秦”也没有错。错的是,此“胡”非彼“胡”。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在第五次巡幸天下的旅途中染了病,开始时,病并不重,秦始皇并没有在意,由于长途跋涉与天气炎热,巡行队伍在

7月到达巨鹿郡南部的沙丘宫平台时,始皇帝病情突然加重。在预感到自己将要不久人世后,始皇帝于病榻前口授遗诏,赐送远在北部边境监军的长子扶苏。遗诏由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赵高笔录,主要内容是“(扶苏)将所监领的军队托付与将军蒙恬,迅速赶到咸阳主持丧葬”。不知该说是遗憾,还是注定,遗书加封后还没有在秦始皇的许可下送出,这位千古一帝就死掉了。



于是,跟随他这次出巡的三个人:左丞相李斯、中东府令赵高和他的第十八子胡亥联合起来修改了诏书,胡亥继承皇位,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登基后,仍旧延续始皇帝时期的“祸国”策略,大兴土木,四处巡游,同时还诛杀兄弟姐妹与朝中大臣。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等众多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劝他少做点这种把江山向悬崖里推的事情。可这位二世皇帝却说:



“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朕尊万乘,毋其实,吾欲造千乘之驾,万乘之属,充吾号名。且先帝起诸

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闲,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翻译过来就是:首先鄙夷尧、舜、禹﹑夏等古时的君主身居高位却吃饱了撑的找苦吃,皇帝的尊严都让他们给糟蹋了。然后就诉苦,说自己虽然号称“万乘之君”,但其实连一千匹马都不够,只是徒有其表,因此一定要补足马匹的数量。接着又斥责李斯等的行政不作为,丧失了父亲在位时的积极性,既没有去镇压盗贼又不想建阿房宫,是不是没将我放在眼内?



没有人敢不把他放在眼里,大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