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读了靖康之难有什么感受

时间:2010-3-25 专题:靖康之耻
读了靖康之难有什么感受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山东历城人。<wbr>她的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wbr>曾经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所著《洛阳名园记》<wbr>颇传于世。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晨的孙女,也擅长诗文。<wbr>她出身于这样一个颇富文化教养的封建士大夫家庭,<wbr>自幼受到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wbr>因此她在闺中便工诗文善书画,颇有文名。李清照十八岁与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博学好古,<wbr>酷爱收藏金石书画,毕生致力于金石刻研究,有《金石刻》<wbr>二十卷传世。这对年轻夫妇结婚后很是相得,不但夫妻感情融洽,<wbr>而且学术爱好与艺术情趣也非常相投,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wbr>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不仅得到妻子的全力支持,<wbr>而且其中也有李清照的研究成果。<wbr>这部学术名著在赵明城生前并未全部完成,<wbr>而是由李清照最后编撰整理成书的。<wbr>正当他们夫妇全心全意从事学术事业时,一场民族灾难降临了。<wbr>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大举侵犯,直犯京师,<wbr>李清照夫妇竭力保护的一大批文物、书籍也因战火化为灰烬。<wbr>这时敌人的气焰非常嚣张,国家形势非常危急,在这紧要关头,<wbr>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九月,<wbr>赵明诚受命为建康知府,后又任湖州知府,<wbr>不久因患疟疾而在公元1129年八月十八日逝世。<wbr>从此李清照孤身一人陷入颠沛流离的战乱之中,举目无亲,<wbr>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wbr>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wbr>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wbr>在早年,她献诗赵明诚的父亲,那当权的赵丞相,说他“<wbr>炙手可热心可寒”。南渡后,她更以“南渡衣冠思王导,<wbr>北来消息少刘琨”(注:见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引《诗说隽永》<wbr>。),“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wbr>夏日绝句》)<wbr>等诗句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里那些见了敌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在文艺上,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wbr>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wbr>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wbr>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正是这种精神,<wbr>使她在词创作中表现较多的独创性。《武陵春》<wbr>以舴艋轻舟反衬心情的沉重,《永遇乐》<wbr>以别人的笑语烘托自己的抑郁寡欢,〈声声慢〉<wbr>一开始连用十四个叠字形容她孤寂无依的处境,都是明显的例子。<wbr>她词的语言大都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李清照一生经历艰苦曲折,加上她对艺术的力求专精(注:李清照《<wbr>打马图经自序》:“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wbr>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wbr>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李清照文章流传不多,但无论书序、札启、辞赋都有佳构,<wbr>且长于四六骈俪,博于用史使事,运笔曲伸自如,行文声情并茂,<wbr>并大都贯穿着关注现实国运的时代精神、爱国情愫,<wbr>绝不拘圃于闺帏闲情,诚如古人所评,显见出她“才高学博,<wbr>近代鲜伦”。二、作品赏析从词意上看,《声声慢》应该是李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wbr>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wbr>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一开头,<wbr>便连用七对叠字,这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是李清照的独创,<wbr>历来博得词家们的交口称赞。这七对叠词象是一串感叹,<wbr>吐出作者对生活的空虚和彷徨之感。第一句“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寻、觅都是“找”的意思,<wbr>而一重叠,含义就不同于“寻觅”了。寻觅似乎是有目的地去找寻,<wbr>而“寻寻觅觅”就使我们想到作者似乎心神不定,恍恍惚惚,<wbr>好像是丢失了东西,在东找找,西寻寻,<wbr>也好像是她要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wbr>要寻找到一种摆脱愁苦的妙计良方。<wbr>这种动作描写就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空虚、六神无主的精神状态。<wbr>事实上,这个时候,她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家里的华美陈设不见了,<wbr>芬芳幽静的小花园不见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wbr>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不见了,更为不幸的是,<wbr>相濡与共的伴侣与世长辞了,在空荡荡的陋室里,她里走外转,<wbr>寻来觅去,一无所获。她能拿什么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呢?<wbr>又有什么能解脱她此时此刻的深重痛苦呢?所以,这“寻寻觅觅”<wbr>四个字,虽然仅仅是一种动作情态的描写,<wbr>但是它把外寇的侵扰与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不幸,都笼罩其中了。第二句“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这冷冷清清,一方面是冷落、<wbr>凄清的残秋和周围的气氛给予作者的感受,<wbr>同时又是作者一个人离群索居、郁郁不乐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寂寞、<wbr>凄寒之感。具体说来,冷冷清清也是寻寻觅觅的结果。<wbr>一番寻觅之后,词人不是找到了寄托、安慰,而是更加感到冷落、<wbr>凄清。第三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粹是心理描写。李清照的晚年,<wbr>国家江河日下,家庭破败不堪,丈夫离她而去,自己沦落天涯,<wbr>人生中遭遇的这一切不幸又怎能不使她的心境悲凉呢?<wbr>词人的少女时代、少妇时期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个时候是感伤闲愁,<wbr>相思情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wbr>那愁里面还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而如今呢?<wbr>面对的是死别之愁,思乡浓愁,<wbr>而且个人的遭遇之愁与国家的败亡之愁交织缠绕在一起。<wbr>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说,这悲惨的心境向谁去诉呢?这三句在感情的表述上,先写动作,然后写感受,最后剖白心理,<wbr>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步步加浓。这的确是血和泪的吞吐,<wbr>是向苍天悲愤的呼号,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wbr>这三句创造出了一种惨痛深重的氛围,为整首词定下了一个凄凉、<wbr>愁苦的基调。而且,从音韵上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wbr>凄凄惨惨戚戚”是平起仄落,节奏由疏而密,<wbr>正好体现词人内心里凄苦之情逐步加深。可见,<wbr>这七对叠词不仅内容上层层深入,而且还讲求声韵。接下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本来凄然寡欢,<wbr>惨然抑郁的心境让人黯然伤神,偏偏又遇上忽暖忽凉的天气。<wbr>乍暖还寒,即忽暖忽凉,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在这种阴晴不定,<wbr>冷暖无常的日子里,就更加感到难以调养身体了。<wbr>这里表面上是写天气冷暖无常对身体的影响,而实质上都是写愁。<wbr>作者的哀愁就包含在对气候的敏感反应中。这里气候反常、<wbr>烦闷难熬,总写气候多变对词人的影响,这是第一层铺叙。既然“乍暖还寒”的天气“最难将息”,怎么办呢?<wbr>如何来解脱这种感受呢?接下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wbr>晚来风急”。作者在最难将息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了要借酒消愁。<wbr>她喝了几杯淡酒,本来是想排遣一下寒意,驱除一些烦恼。<wbr>无奈这淡酒敌不过傍晚时分那急峭秋风。<wbr>这里词人将淡酒与急风关联起来。<wbr>通过酒淡风急的对比说明酒力敌不过风力,本来想借酒消愁,<wbr>而结果呢?酒不敌风。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写举杯消愁,<wbr>愁情难遣,因为酒淡风急。这是第二层铺叙。举杯消愁,愁情难遣,而且愁上添愁,于是词人推开窗户,<wbr>放眼望去。“雁过也,正伤心”,一群大雁,横空而来,<wbr>这似乎给死寂般的沉闷环境带来了一点生气,<wbr>可是一看到这秋天南来,春天北归的候鸟,自然引起作者对故国、<wbr>故乡、亲人,过去的一切赏心乐事的追怀想往,这回忆使她伤心。<wbr>大雁也是古人心目中传情达意的信使。大雁南来,<wbr>自然引发作者鸿雁捎书的念头。可是,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wbr>丈夫病逝了,谁会给她捎信呢?她捎信给谁呢?想到这些,<wbr>不禁又要伤心。并且,大雁横空,南来北往,<wbr>而分别的亲人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睹物思人真是人不如雁。<wbr>这种对比,也让人伤心。再一看,这大雁却是旧时相识,<wbr>就是曾经替自己捎过信的老相识了。这当然是错觉,<wbr>也可能是偶然的一个闪念,<wbr>但是这样一个闪念都似乎让她更具体更清晰地回想过去与丈夫两地寄<wbr>书,情意缠绵的情景。过去大雁给她带来的不是接到信的快乐,<wbr>就是寄走信的欣慰,而如今呢?只能带给她极度的绝望和悲哀。<wbr>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这里,<wbr>大雁南归引发的就是这种愁上添愁的心绪。仰头归雁,伤心绝望,<wbr>这是第三层铺叙。抬头仰望,让词人伤心,于是她低首俯视,看到了:“<wbr>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wbr>菊花是李清照喜欢用的一个意象,她多次在菊上寄托自己的情态,<wbr>并且以菊花的俊秀端庄来作为自己的写照。而这里的菊,<wbr>已经不是迎着西风灿然开放,摇曳飘香的菊,而是零落不堪的菊。<wbr>这一句既是指菊花零落凋残,也是暗示词人自己身心疲乏,<wbr>憔悴衰老。“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个感慨深重的反诘句、零乱,<wbr>凋残的菊花有谁堪摘?词人昔日风姿一去不返憔悴衰老,有谁堪睹?<wbr>这反诘的肯定语气里,满含的是词人绝望的凄楚,<wbr>过去是人面菊花相映衬,而今则是残菊衰颜不忍卒睹。<wbr>这里俯视残菊,憔悴凄楚是第四层铺叙。不管是“旧时相识”的大雁也好,凋零残败的菊花也好,视野所及,<wbr>无不触景伤情,让她悲愁、哀伤,因此,她更感到时光难熬了:“<wbr>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单单地一个人坐在窗子前面守着,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呢?“独自怎生得黑”,又是一个反诘,怎么才能熬天黑呢?<wbr>她希望天早点黑,可以早点睡,可以忘却烦恼忧愁。<wbr>所以这一句呼告就是词人内心凄苦无以排遣的自然流露,<wbr>也是她度日如年心理状态的深刻揭示。接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时分,<wbr>雨打梧桐,点点滴滴。秋雨梧桐,<wbr>它引起的是人们一种黯然伤神的共同情感体验,<wbr>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意象。<wbr>李清照这里也是利用秋雨梧桐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愁苦伤感。<wbr>这一句的重点在“点点滴滴”,<wbr>它强调的是秋雨打到梧桐叶上那一下一下的声音。<wbr>这点点滴滴的秋雨,不单是打在梧桐叶上,<wbr>似乎也滴进了作者的心坎,敲动了她凄清的心弦,让她不得安宁,<wbr>无法消受又解脱不得。这里听雨打梧桐,悲从心来,<wbr>这是第五层铺叙。词写到这里,通过前面五层铺叙,已逐步地把感情引向高潮。<wbr>诗人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愁思的办法。然而,处处触景伤情,<wbr>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愁上加愁。至此,<wbr>她再也不能忍受那满腔愁苦了,不由得悲愤地喊道:“这次第,<wbr>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心与物处处撞击、感染、<wbr>交融的内心矛盾活动,又哪里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呢?<wbr>这又是一个反诘句,它是作者思绪发展自然产生的一个感情高潮,<wbr>它是词人愁云弥漫天地、苦情到了极限,<wbr>人生到了绝境所发出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叹,<wbr>这哀叹让我们久久地沉浸在词人的深愁惨痛之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