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靖康之役中靖康是什么意思?靖难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0-7-22 专题:靖康之耻
靖康之役中靖康是什么意思?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康"是北宋钦宗赵恒的年号,靖康三年金兵南下灭亡北宋,所以这次战争历史上称做"靖康之难",比如"九一吧事变"和"七七事变"一样,是以时间或年代命名的.
"靖难之役"的"靖"字是扫除\平定的意思,"难"是灾难的意思.因为当时建文帝宠信齐泰\黄子澄等人,奉行削藩,燕王朱棣就说这是皇帝听信小人谗言,离间骨肉,这是一场灾难,所以打出"奉天靖难"的旗号,要为君主清除身边的奸臣.因此我们何以把这场战争看做"朱棣"为平定小人乱君这场灾难而发动的战役.

"靖康"是北宋钦宗赵恒的年号,靖康三年金兵南下灭亡北宋,所以这次战争历史上称做"靖康之难",比如"九一吧事变"和"七七事变"一样,是以时间或年代命名的.
"靖难之役"的"靖"字是扫除\平定的意思,"难"是灾难的意思.因为当时建文帝宠信齐泰\黄子澄等人,奉行削藩,燕王朱棣就说这是皇帝听信小人谗言,离间骨肉,这是一场灾难,所以打出"奉天靖难"的旗号,要为君主清除身边的奸臣.因此我们何以把这场战争看做"朱棣"为平定小人乱君这场灾难而发动的战役.

靖康"是北宋钦宗赵恒的年号,靖康三年金兵南下灭亡北宋,所以这次战争历史上称做"靖康之难",比如"九一吧事变"和"七七事变"一样,是以时间或年代命名的.
"靖难之役"的"靖"字是扫除\平定的意思,"难"是灾难的意思.因为当时建文帝宠信齐泰\黄子澄等人,奉行削藩,燕王朱棣就说这是皇帝听信小人谗言,离间骨肉,这是一场灾难,所以打出"奉天靖难"的旗号,要为君主清除身边的奸臣.因此我们何以把这场战争看做"朱棣"为平定小人乱君这场灾难而发动的战役.
其实没楼上说的那么复杂
"靖康"是北宋钦宗赵恒的年号,靖康三年金兵南下灭亡北宋,所以这次战争历史上称做"靖康之难",比如"九一吧事变"和"七七事变"一样,是以时间或年代命名的.
"靖难之役"的"靖"字是扫除\平定的意思,"难"是灾难的意思.因为当时建文帝宠信齐泰\黄子澄等人,奉行削藩,燕王朱棣就说这是皇帝听信小人谗言,离间骨肉,这是一场灾难,所以打出"奉天靖难"的旗号,要为君主清除身边的奸臣.因此我们何以把这场战争看做"朱棣"为平定小人乱君这场灾难而发动的战役.

“靖康之役”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役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难之役
中国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至建文四年朱棣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因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说法,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常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相同点:
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国都被敌人攻破。

不同点:
1、起因:
靖康之难(役)原因在于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
靖难之役原因在于朱元璋生性猜疑残忍和他打天下的人基本上全部给他杀光,朱元璋在位由于文字狱杀的人达10万多人。导致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派,无臣可用,人都给他杀完了。
2、过程:
靖康之难(役)来自外患
靖难之役来自内乱
3、结果:
北宋灭亡
明朝不过换了一个人当皇帝回答者:84204604-江湖
“靖康之役”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役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难之役
中国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至建文四年朱棣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因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说法,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常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相同点:
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国都被敌人攻破。

不同点:
1、起因:
靖康之难(役)原因在于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
靖难之役原因在于朱元璋生性猜疑残忍和他打天下的人基本上全部给他杀光,朱元璋在位由于文字狱杀的人达10万多人。导致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派,无臣可用,人都给他杀完了。
2、过程:
靖康之难(役)来自外患
靖难之役来自内乱
3、结果:
北宋灭亡
明朝不过换了一个人当皇帝
“靖康之役”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难之役
中国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至建文四年朱棣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因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说法,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常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相同点:
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国都被敌人攻破。

不同点:
1、起因:
靖康之难(役)原因在于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
靖难之役原因在于朱元璋生性猜疑残忍和他打天下的人基本上全部给他杀光,朱元璋在位由于文字狱杀的人达10万多人。导致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派,无臣可用,人都给他杀完了。
2、过程:
靖康之难(役)来自外患
靖难之役来自内乱
3、结果:
北宋灭亡
明朝不过换了一个人当皇帝
“靖康之役”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役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难之役
中国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至建文四年朱棣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因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说法,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常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相同点:
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国都被敌人攻破。

不同点:
1、起因:
靖康之难(役)原因在于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
靖难之役原因在于朱元璋生性猜疑残忍和他打天下的人基本上全部给他杀光,朱元璋在位由于文字狱杀的人达10万多人。导致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派,无臣可用,人都给他杀完了。
2、过程:
靖康之难(役)来自外患
靖难之役来自内乱
3、结果:
北宋灭亡
明朝不过换了一个人当皇帝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役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康之役”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役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难之役
中国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至建文四年朱棣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因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说法,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常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相同点:
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国都被敌人攻破。

不同点:
1、起因:
靖康之难(役)原因在于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
靖难之役原因在于朱元璋生性猜疑残忍和他打天下的人基本上全部给他杀光,朱元璋在位由于文字狱杀的人达10万多人。导致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派,无臣可用,人都给他杀完了。
2、过程:
靖康之难(役)来自外患
靖难之役来自内乱
3、结果:
北宋灭亡
明朝不过换了一个人当皇帝
“靖康之役”

北宋的末代两个皇帝被金国俘虏的历史事件,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役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这一年,北宋帝国覆灭,南宋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宣告诞生。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役”、“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真定管辖,据推测现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当时移民的后裔。


靖难之役
中国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向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发起的争夺皇位的战争。至建文四年朱棣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因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在《皇明祖训》中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说法,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须加诛讨,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常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夺权战争为“靖难之役”。

相同点:
都是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国都被敌人攻破。

不同点:
1、起因:
靖康之难(役)原因在于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
靖难之役原因在于朱元璋生性猜疑残忍和他打天下的人基本上全部给他杀光,朱元璋在位由于文字狱杀的人达10万多人。导致难之役时朝廷无将可派,无臣可用,人都给他杀完了。
2、过程:
靖康之难(役)来自外患
靖难之役来自内乱
3、结果:
北宋灭亡
明朝不过换了一个人当皇帝


年号,遇难

事件经过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朱允炆即帝位大力削藩北京燕王起兵造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真定之战),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建文帝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宣和七年1125年大金攻宋,宋徽宗退位,长子赵桓在十二月十三日继位,后庙号钦宗,年号靖康。靖康元年正月同意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三镇,后反悔。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遭到十几万金军攻打,于月底攻至开皇都开封,同时派康王等三路人往金军,分别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三镇,河北,河东。被围城十几日后听信迷信,派郭京迎战金军,被攻破城门,破城后金军随意封锁城内各地金银为已。

仍保有大片国土时的大宋钦宗,十二月向金国正式投降。交付全城尽半兵器,搜括开封市内的金银贡献于金军,承认割让北方太原等三镇。而此时康王并没有去金营割地,而是借勤王之名拥兵自守一路南逃(此时正是岳飞出山在康王刘浩下效力时,曾随宗泽与金开战)。

靖康二年1127年宋钦宗和宋微宗本人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俘虏,另俘虏皇室少女,妇女、宫女、官女、民女等共一万五千多人,运至大金国土,大部分作妓女。

宋钦宗赵恒这位苦命的皇帝,做皇帝只一年多,被金人掳去,受尽折磨终身监禁达三十年之久。

通常历史家公认北宋亡于1126年。此后徽钦二宗先后死于五国城

耻辱啊,大宋朝当时文有李刚,武有宗泽,后有岳飞,但关键在大宋根底已腐败不堪,多数人想着如何保命,如何保官,同时又是重文轻武的朝代,对于猛烈的金朝攻势,节节失利,又没有好的组织起来抵抗。唉,可叹!

宣和七年1125年冬,灭辽后金朝大举进攻宋朝。四十四岁宋徽宗退位,二十六岁的长子赵桓在十二月十三日继位,后庙号钦宗。时金对宋实行进攻和议和双管齐下的方针。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兵临国都开封城下。宋钦宗欲车驾南逃,被尚书右丞李纲劝阻。李纲在危难时刻主持开封防御,几次打退攻城的金军。陕西的老将种师道率军入援。宋钦宗又希图发兵夜劫敌营,侥幸取胜。宋将姚平仲劫营失败后,宋钦宗慌忙与金人订立城下之盟,同意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三镇。东路金军退走后,宋钦宗又翻悔割地。宋徽宗回到开封。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七十六岁种师道病卒,生前曾出四次关键建议: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用。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用。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众臣建议良臣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不用。在北宋立国一百六十年,养成一种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一时国中无大将可用。此时的宋朝内部由宋徽宗重用高俅,童贯,宋江,方腊之乱后,被宋钦宗换掉一批旧朝,朝中紧急缺员的情况下,面临金军的进攻。失去种师道无疑让宋钦宗更无助。

十一月宋钦宗让宋徽宗劝说九弟康王割地太原、中山与河间出使金国,同时又派耿南仲和聂昌出使,割让河北与河东。康王与金军反方向行至河北的相州,与知州汪伯彦歌舞升平。同终日巡城的宋太宗的六世孙通判赵不试形成鲜明对比。后至磁州宗泽守地,宗泽劝其利用身份号召周围五州兵力出师真定。围魏救赵,分散金军进攻开封注意力。康王不愿出兵,只求自身安全,回到相州整日花天酒地。奉命割让河北的耿南仲被卫州(今河南汲县)人驱逐,也来到相州,与耿延禧父子团聚,而另一奉命割让河东的聂昌却被当地人杀死。至此割地计划无一成功。

十一月二十五日金朝东路军完颜斡离不率十万屯兵城东北,十一月二十七日开始攻击,由于救援太原,用兵河北河东,共出兵30几万,而后种师道临死前曾招二十六万八千人,死后被议和派唐恪和耿南仲以财力不支为名撤销,现正规军仅七万加上冲破阻截来援的南道总管张叔夜临时率兵一万三千人再加上临时征调的开封附近保甲(民兵),在市井招兵,最后拼凑了十七万人。

时监察御史张所的上奏。一、弹劾唐恪误国无能;二、说王宗濋自恃骄贵,不知军事;三、建议召李纲回京,委以重任;四、举荐谙熟兵机的正七品武功大夫吴革,提议破格用人,以吴革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兼守御副使;五、强调绝不能放弃河北与河东,应当下诏收回割地的命令,号召两河民众组织义兵,抵抗金兵。宋钦宗御笔:唐恪罢少宰,改太宰。李纲复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速回京师。仍重用王宗濋,吴革当量才而用。

闰十一月宋钦宗迷信,命王宗濋副都统郭京准备六甲神兵七千杀退金军

闰十一月十三日,宋钦宗召见金使,金使要求国相和皇帝亲临敝寨和谈,宋钦宗不愿亲往,后改要求相前去议,太上皇,皇子,越王与郓王为质,可退兵,候河北、河东两路割地了毕,即送太上皇等归城。宋钦宗亦不与。在攻城战期间宋钦宗曾两次上守城劳军,期望振奋军心。内殿对是死战还是议和,众说云云,宋钦宗也犹豫不绝。

闰十一月二十四日郭京率其新征六甲神兵代替守城军,一开始后被大败,郭京扔下宣化门只身逃跑。攻城金兵冲进并占领宣化门,利用城楼设施对内,与城中军民展开以此门为战略的战斗,死伤无数百姓。秦元、王宗濋与刘延庆三军数万之众出逃,此时宋钦宗仍以来神兵大胜,后得知城破,悲痛不以。

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景王和李若水出使议和,金军要求河东河北河中割让,并交付犒军金银。第二日宋钦宗亲自出使达成协议。

十二月一日宋钦宗正式在城外上降表。一百万锭和银五百万锭的犒军费。被诱降至金帐,废宋,至此北宋亡。与钦宗出降时康王用勤王之势在相州开元帅府,副元帅汪伯彦,挂名宗泽。并拥兵与开封反方向行军自守。

二月七日王时雍、徐秉哲和范琼将宋徽宗和皇族、后妃等三千多人,或者乘轿,或者乘牛车,或者徒步,陆续押送到金营。至十一日被金军将帅选取女子达一万五千六百多人,皇室女多被瓜分,仍不能凑足犒军费,下令开封府搜刮金银,此间金营每天都有非正常死亡事件。

三月七日金朝对张邦昌行册命礼,国号为楚,以建康府为国都。在时百姓称之为“伪楚”。后于四月四日宣布了自己逊位,请孟太后主持大政。

三月二十八日金军撤离开封,押解宋钦宗金军五月十七日到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六月二日抵达完颜粘罕的大本营,金朝西京大同府(治今山西大同)东路国五月一日,就将宋徽宗一行押解北上,於十三日到达燕京析津府,大群宋俘由外城东的迎春门入城,以“亡宋太上皇”的旗帜为导。这两批宋俘于七月才得以团聚。皇室储公,女等被送金朝大都会宁府,除去被抢占的皇室女后,其余被分配到洗衣院当女奴,洗衣院其实是一个变相的妓院。

1161年,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钦宗赵桓在金国被马踩死,终年五十七岁,葬处不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