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历史课堂生成需谨慎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最新热门    
 
科学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的命脉(二)

时间:2009-6-1 18:48:14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三、历史发展观。要求以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观念为思维的出发点,确下列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一,历史发展总是一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二,历史发展过程是一必然的过程。其三,历史发展过程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其四,历史发展过程在时间顺序上的连续性呈因果循环状态。因此,在思维过程中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进步;历史发展的内容是必然;历史发展中的内在作用力是规律;同时注意在历史发展的连续状态中去分析因果,从而实现在明确历史发展方向情况下正确、客观、深入地在动态过程中处理历史问题,提高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历史评价。专指马克思主义历史评价中最一般的评价原则,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历史范围”的选择是针对不同历史现象形成不同的选择,同时又是双重选择,即:一方面指具体历史现象所处当时的较大历史范围,另一方面指形成这种历史现象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范围。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双向评价历史,明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两个特征、进而实现全面完整地评价历史。

五、阶级分析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对阶级社会历史中人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思维方法。其一,阶级社会历史中的具体个人、团体、群体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并因其经济利益表现出其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其二,任何阶级都可以辩证地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认识评价。其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在分析任何历史的进步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其四,历史人物必然代表其阶级利益进行历史活动,并属于当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其历史活动带有个人品质因素,在认识评价时还要看到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值得指出,我是根据可操作、易操作性的原则把这些基本原理归纳成五个方面的,既非科学亦非全面;而且还应注意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又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此,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往往和解数学题一样,可以殊途同归,但更多地却表现为必须多法并用、综合思维方能实现科学认知,这一点恰是哲学思维的关键。

此外,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教学,无论是教师本人教学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活动,其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且有利于历史教学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趋向更科学、更迅速、更全面、更有意义、更真实,进而真正符合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地避免了类似教修练禅功式的,在长期、大量的感性认识中去逐渐体会以达某一天突然实现“顿悟”成佛的教学现象,并觉察这种现象下出现的高分低能型学生的次生现象。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开发智力、增强能力、提高成绩以及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多重教育效益。单纯就历史教学而言,我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有如下几点看法: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思路深化教材内涵,科学组织教材,在认识和理解上深化,在具体知识上简化,从而加强历史教育在方法上的科学性,体现历史学科在思维特征上的科学性,并能迅速有效地使学生充分理解、认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向思维,对知识掌握更倾斜于科学性极强的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理解记忆。

这样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对教师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对教师本人业务能力和工作成效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一方面对于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十 分有益,是最适宜求知心理状态的最科学方法。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进行复习教学时,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建立科学性极强的立体知识结构,不仅要在立体中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要实现思维的系统化,以达到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正确地在立体系统中实现知识定位和思维定向,然后再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割裂历史联系、孤立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现象。现代系统论最基本的原理是系统的整体作用大于系统各组成部分之和,历史的发展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整体作用发展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系统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