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历史课的备课目的、方法、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历史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历史备课的操作要领
1.备课的内容及内在关系。通常来说,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需要围绕“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一中心任务,对教材、教法、学生同时进行整体思考和系统准备。“备教材”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生学的材料;“备教法”指教学程序的设计与教学材料的组织。面对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状况,历史教师应在备课中结合各节课的特点,设计简明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故事的方法主要适合于初中生,而辩论的方法则对高中生较为适宜;“备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告诉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及学习过程的方法或技巧。
2.教案的基本内容及要求。课时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重、难点,三是教学设计。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其实是对教学进行分析的体现,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设计一般有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练习反馈三方面内容,其中教学过程是指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是指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通常是以教学程序设计为主构架,在教学程序设计中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历史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比如,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如何引导学生“神入”历史情境,如何结尾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应讲求灵活性、实效性,不应只用探究式、启发式。教案是课前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反思或后记是课后的总结活动。
二、历史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备课,主要包括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学方案和熟悉教案等环节,其中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的集中体现。而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可以说,教学设计属于广义的备课范畴。在新课改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设计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比如在“三大任务”外还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目标设计。
2.备课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富于创新性。课改新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是开放的,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搜集、展示资料,以资料为基础探究历史问题;可以模拟历史情境,把教室布置成某个历史场景,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剧等。教学设计则要敢于创新,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必要时也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识间广泛联系。另外,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综合。
3.备课要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最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操作性。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用“知道、了解、理解、说明、分析、比较”等描述性的语言分层次地对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应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其次,教学实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尽可能采用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人数及时间的安排等相关因素。
三、历史备课的评价
传统的历史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认为新的历史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以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明目标。总之,建立一套符合课改精神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