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史料教学为学科践行素质
张维迎穷人上不起学是因
最新热门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时间:2009-7-24 13:44:20  来源:不详
中聚徒至数十人者,即行驱逐。其不由抚按具题擅立书院、祠宇者,即行禁约,并禁坊间所刻离经叛道新说诸书,不许鬻卖。士子行文,务依二祖所颁示《集注》《大全》为主,而参以《蒙引》《存疑》诸书,各阐理道,勿杂禅机。提学校文,务取不背经义纯正典雅者,童儒仍用新说者不准入学,生员仍用新说者径自黜革。至于乡试、会试行文,知会一体遵行。有仍前不遵者,容臣部及该科指实参治。庶异说渐熄,圣学自明。”如此驱逐学人、禁刊新书、禁立书院,可谓凌厉。但从《明史》“前尚书余继登奏请约禁,然习尚如故”的记载来看,“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注”的局面并没有真正改变,立书院,联讲会,会众聚徒,以讲为学仍然是当时的主流。数年之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更将书院讲学推至另一个层面。
  应该说,上述魏校的观点代表讲学者内部不同的声音,而杨时乔、余继登等人的意见,则表达的是“最恶”级的王学反对派的立场,尽管他们的切入点、关注点不尽相同,但对书院以讲为学的批评却是共同的。这表明,在反对者看来,从正嘉到隆万,数十年间,聚众会徒,以讲为学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就阳明后学而言,以讲为学则是一个持续了数十年的讲学传统。
  需要指出的是,魏、杨、余等人的反对基本上还是在学术层面的交锋,虽然余氏之驱人禁院之议,几乎可以视作嘉靖、万历禁毁书院之后续动作,抑或看成是天启之毁的前奏,但终究还没有包藏明显的祸心,离政治之险恶尚有足够安全的距离。正为如此,在经历东林书院一东林学派一东林党的惨案、改朝换代的巨变之后,清代康熙晚期的学人胡煦可以留下比较中肯的评说文字,其称:
  朱子之学以学为学,后儒之学以讲为学。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有借朱子而指摘阳明者。圣人之门,贵行而不贵言,使朱子而居阳明之时,不识能逮阳明之事功否?
  胡煦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已身处18世纪初而远离晚明当年的是非场景,所言属公平之论。因而,我们认同并赞赏其由“以学为学”、“以讲为学”分别朱子之学、阳明之学的观点,并进而主张,朱王之学互为参照,可以得出“以讲为学”是明代阳明学人书院讲学的一大特点的结论。
  何以阳明学者要不同于“以学为学”的程朱理学传统,而高扬“以讲为学”的旗帜呢?这与阳明后学秉持“讲学须得与人人面授”,“须口口相传”的师训不无关系。《王阳明全集》附录钱德洪《刻文录叙说》一文,其称:
  先生读《文录》,谓学者曰:“此编以年月为次,使后世学者,知吾所学前后进诣不同。”又曰:“某此意思赖诸贤信而不疑,须口口相传,广布同志,庶几不坠。若笔之于书,乃是异日事,必不得已,然后为此耳!”又曰:“讲学须得与人人面授,然后得其所疑,时其浅深而语之。才涉纸笔,便十不能尽一二。”
  由此可知,王阳明对“面授”和“口口相传”的讲学方式情有独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受教者学之浅深,相机而授,广布其学于天下同志。至于“笔之于书”,和口传、面授相比,其力“十不尽一二”,相差太远,不被王阳明看好。
  先师既有如此圣训,阳明后学形成“以讲为学”远胜“以学为学”的普遍共识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以面授和口耳相传为主的“以讲为学”,比之以读书和穷尽经史为主的“以学为学”,要优越、快速、有效得多。更何况孔圣人早就慨叹,“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而学不讲不明,理不辨不明,本来就是古之明训。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阳明学人奉“以讲为学”为利器,立书院,联讲会,鼓荡起百余年的心学思潮。

  二 以会为学
  
  与“以讲为学”相近的表述还有“以会为学”。“以会为学”见王畿《与汪国潭》,其称:
  弟春暮赴江西之约,期与东廓、念庵诸兄会于青原、白鹿之间。盖以会为学,务求取善之益,非敢以学为会也。 在这里,“以会为学”和“以学为会”相对应,是王畿使用的一个谦词,意在表明他期赴青原会、白鹿洞书院讲会等这类江右著名讲会的崇敬之情。其实无论是“以会为学”,还是“以学为会”,仅是一体两面,只有将两者合而观之,才可获得完全之义。而“会所以讲学明道,非徒崇党与立门户而已也”。会之核心在讲学,在明道,讲学者既可以“以会为学”,又何尝不可以“以学为会”呢?
  事实上,王畿一生赴会无数,“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会之于他,讲之于他,已经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而讲之,年逾八十而不止,实乃纯乎天性,自然而然。同时代,像王畿这样的人有很多,如邹守益、钱德洪、王艮等,而学习仿效他们的后学则更多。代代相传,相生相衍,于是以讲为学,随地举会,随缘结会,以会为学,以会证学,赴会订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自然演成明代书院讲学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