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湘南起义成功原因的军事
最新热门    
 
论湘南起义对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作用

时间:2009-7-24 13:44:29  来源:不详

  摘要:湘南起义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牵制了敌人,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产生的武装力量和游击战术的成功运用,为井冈山根据地武装斗争的开展和胜利奠定了基础;开创的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先例,为井冈山根据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三者紧密结合的建设道路提供了范例;政权、军队建设的经验,为井冈山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它的伟大实践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湘南起义;井冈山根据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湘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村武装起义,在党史、军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湘南起义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问题上进行的成功的实践,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毛泽东首创的“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湘南起义牵制了敌人,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条件
  
  湘南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地,罗霄山脉与五岭山脉在此接壤,敌人统治比较薄弱。大革命期间,这里的农民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1927年八七会议期间,中共中央计划以汝城为中心,在湘南举行秋收起义,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南特别委员会。毛泽东也亲自拟定了《湘南暴动大纲》。后来由于情况的变化,湘南秋收起义计划未能实现。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合后,毛泽东曾率领起义军南进湘南,希望向南昌起义部队靠拢并考虑再次实现湘南暴动的可能性。当部队到达酃县水口时,发现汝城有敌重兵驻扎,又从报纸上得到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一带失败的消息,才决定不去湘南,转兵进军井冈山。毛泽东在收编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之后,在井冈山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开始建立根据地。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后,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之后,又相继建立遂川、宁冈两县工农兵政府。正值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开创根据地之时,湘南起义爆发。湘南起义的巨大声势,迫使湘粤两省军阀急于调兵遣将,组织反革命武装力量对湘南起义军实行“协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湘粤敌人的注意力,减轻了来自西北面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压力,工农革命军可以放开手脚在井冈山地区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事实证,当湘南起义军转移上井冈山之后,湘赣军阀便联合起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进剿”。
  
  二、湘南起义产生的武装力量和战斗中游击战术的成功运用,为井冈山根据地武装斗争的开展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湘南起义从1928年1月以宜章年关暴动为开端,在短短的三个多月内,起义便在以郴县为中心的二十多个县中迅速开展起来,呈现“红旗漫卷南天乱,湘南这边红一片”的新局面。起义过程中,革命武装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组建了三个工农革命军独立师和两个独立团,起义波及的县、区、乡大都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为保卫起义成果,起义军在与敌人进行的军事斗争中,灵活、成功地运用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这一切都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湘南起义不仅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而且在斗争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政治、军事骨干,为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积蓄了力量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在进入湘南前不足一千二百人,这支部队在湘南起义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到砻市会师时,部队已有一万余人(其中主力部队二千多人,农军八千多人)。湘南起义军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合,组建了当时我党独立领导的一支最强大的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改为红四军)。会师之前,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不到八百人,如果没有湘南起义军加入,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井冈山根据地能否坚持下来很难说。作为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的谭震林就曾说过:井冈山只有那么一点力量,是很难存在的。
  事实证明,红四军组建之后,在随后的几个月中粉碎了敌人三次“进剿”,相继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战斗的胜利,收复并扩大了井冈山根据地,使根据地的割据区域拥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的全部,吉安、安福的一小部分,遂川的北部,酃县的东南部。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