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群山环绕下独特的巴蜀文化形成过程

时间:2009-7-24 13:44:39  来源:不详
,其文化也在宋时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南宋后期将整个巴蜀地区的统治重心迁到重庆府后巴地的开发就更为明显了。巴地文化也借此更全面的、更深入的汲取到了外界的先进文化,这也成为巴文化飞跃的一个时期。
 如果说在两宋时期巴蜀文化发展仍有差异的话,但经过南宋后期的开发后,到元朝建立时巴蜀文化的差异也已经不明显了,只是在偏远地区的风俗上还存在着些许差别。如在抗蒙斗争中巴地的顽强抵抗,使其果敢忠义的文化底蕴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巴蜀两地文化渐趋一同的发展潮流已是不可抗拒的了。当到元、明、清三朝时,统治者所推行的行省制就更顺应了这个趋势。在巴蜀两地实施的合治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一同。
四、结 论
 在明清两代由于四川地区经过元末和明末的战乱,土著人口损失严重。所以明清两朝都对巴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到清嘉庆时,时人陶澍在《蜀游日记》中记载“献贼(张献忠)屠蜀后,土著几尽,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也。”可见当时经过大规模的移民后在巴蜀两地外来移民在两地人口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在四川地区便造成了“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 清·嘉庆《江安县志》卷1]的新人口结构。这两次大规模移民,对四川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也就远远超过了政区划分的影响,原来以巴、蜀土著为基础而产生的巴蜀文化差异也就很难找到了。在明代巴蜀各州府的文献记述中基本上都是“民俗淳朴、好义多儒、好文尚礼”[20]等概括行语言,可见巴蜀两地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已无从谈起了,自此两地在文化上保持着大体一致的特征向前发展着。今天我们或许只有从成都、重庆两地居民的性格差异上看出今日两地文化的大同小异了。成都人传承了历史上蜀人“性情柔弱、典雅含蓄、头脑机敏、多礼尚文、喜游乐、重饮食”的特征。重庆人也继承了巴人“性情刚烈、热情豪爽、果敢忠义、重然诺、轻生死”的性格特征。这些差别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两地不同的文化底蕴。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历代中央统治者为防范巴蜀地区的割据,人为的将同处一个地理范围的巴蜀两地进行分开治理,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应当说是影响较为持久和深入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常璩.华阳国志:卷1,3[M],成都:巴蜀书社,1984.
[2]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21,148.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841.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2284.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5,2569.
[6]龚煦春.四川郡县志[M], 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1983:3,83.
[7]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30,81.
[8]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94.
[9]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61.
[10]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54.
[11]陈世松.四川简史[M],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6:87.
[1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36.
[13]顾炎武.亭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第26册:64.
[1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829,2230.
[15]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739.
[16]史念海.河山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第5集:453-498
[17]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7.
[18]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1015.
[19]常明.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第2册:2559.
[20]李贤.大明一统志:卷69,70[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1]乐史.太平寰宇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76-126.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