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金朝军制》平议——兼
最新热门    
 
金朝赐姓考述

时间:2009-7-24 13:45:23  来源:不详
不断乱政,天灾频仍,红袄军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蒙古入侵,直至攻破中都,金朝不得已迁都汴京。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金宣宗又重新采用了赐姓这一廉价手段来笼络人心。金朝后期赐姓的对象,大致有四种情况:即立有战功者;边疆少数民族豪强大族;后族;归顺的叛臣巨盗。下分述之。

(一)

对立有战功者,贞佑三年九月明确规定了赏格,“诸色人以功赐国姓者,能以千人败敌三千人,赐及缌麻以上亲,二千人以上,赐及大功以上亲,千人以上,赐止其家。”[12]要理解上述这段话,首先要明确缌麻、大功的含义。所谓缌麻、大功,都是五种丧服之一。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缌麻最轻,服丧三月,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中表兄弟、婿、外孙等所服。可见“能以千人败敌三千人,赐及缌麻以上亲”,就是赐及上述亲戚、亲属并包括关系更近的亲属。大功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所服,可见“(以千人败敌)二千人以上,赐以大功以上亲”,就是赐及上述亲戚、亲属并包括关系更近的亲属。但是实际上并不一定严格执行,而是有所变通。如郭阿怜与郭仲元同时应募为兵,贞佑三年,都官至节度使并赐姓完颜,“阿怜既赐姓,以兄守楫及从父兄弟为请。宰臣奏阿怜功止赐一家,宣宗特诏许之。至是仲元上奏曰:‘臣顷在军旅,才立微功,遽蒙天恩,赐之国姓,非臣杀身所能仰报。族兄徐州讥察副使僧喜、前汾州酒同监三喜、前解州盐管勾添章、守兴平县监酒添福犹姓郭氏。念臣与僧喜等昔同为一家,今为两族,完颜阿怜与臣同功,皇恩所加并及本族,僧喜等四人乞依此例。’不许。”[13]可见,郭阿怜、郭仲元虽然同立下“止赐一家”的战功,但阿怜所请在先,兄及族兄也得以赐姓,仲元想引以为例,却未成功,这可能是因为僧喜等四人的官职过于低微了吧。

另外,也有破格赐姓事例,如王狗儿。“自兵兴以来,亟用官爵为赏,程陈僧败官军于龛谷,遣伪统制官董九招西关堡都统王狗儿,狗儿立杀之。诏除通远军节度使,加荣禄大夫,赐姓完颜氏。(刘)英言:‘名器不可以假人,上恩以难得为贵。比来  于用赏,实骇闻听。帑藏不足,惟恃爵命,今又轻之,何以使人?伏见兰州西关堡守将王狗儿向以微劳,既蒙甄录,顷者坚守关城,诱杀贼使,论其忠节,诚有可嘉。若官之五品,命以一州,亦无负矣。急于奖劝,遂擢节钺,加阶二品,赐以国姓,若取兰州,又将何以待之?陕西名将项背相望,曹记僧、包长寿、东永昌、徒单丑儿、郭禄大皆其著者。狗儿藐然贱卒,一朝处众人之右,为统领之官,恐众望不厌,难得其死力。’宣宗以英奏示宰臣。宰臣奏:‘狗儿奋发如此,赏以异恩,殆不为过。’上然其言。”[14]王狗儿虽然只立下了杀招降使者的微功,并且有人对滥予赐姓颇有微言,但宣宗在征求了宰臣的意见之后,仍予赐姓。与王狗儿情况近似的还有梁佐及李咬住,“完颜佐本姓梁氏,初为武县巡检。完颜咬住本姓李氏,为柳口镇巡检。久之,以佐为都统,咬住副之,戍直沽寨。贞佑二年,  军遣张晖等三人来招佐,佐执之,麾众执永昌,及晖等并斩之。宣宗嘉其功,迁佐奉国上将军,遥授德州防御使,咬住镇国上将军,遥授同知河间府事,皆赐姓完颜氏。诏曰:‘自今有忠义如是者,并一体迁授。’”[15]《金史》的撰著者对滥予赐姓有一番议论:“古者天子胙土命氏,汉以来乃有赐姓。宣宗假以赏一时之功,……贞佑以后,赐姓有格。夫以名使人,用之贵则贵,用之贱则贱,使人计功而得国姓,则以其贵者反贱矣。”[16]

(二)

金朝后期第二种赐姓对象为边疆少数民族大族豪强。如贞佑三年九月癸酉,“赐东永昌姓为温敦氏,包世显、包疙瘩为乌古论氏,睹令孤为和速嘉氏,何定为必兰氏,马福德、马柏寿为夹谷氏,各迁一官。”[17]这其中确切可考的东永昌、包世显即为蕃族。“通远军节度使乌古论长寿及通远军节度副使温敦永昌,皆本蕃属,且久镇边鄙,深得人心。”[18]同样,乌古论长寿也为赐姓,“乌古论长寿,临洮府第五将突门族人也。本姓包氏,袭父永本族都管。……(贞佑)三年,赐今姓。”[19]包世显为长寿之弟,“夏人攻定西,是时,弟世显已降夏人。”[20]又如,“杨沃衍一名斡烈,赐姓兀林答,朔州静边官庄人,本属括迪剌部族。……兴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战功,赐今姓。”[21]当时对归降的西夏蕃族将领也多予以赐姓,如“(贞佑四年四月)己亥,夏人葩俄族都管汪三郎率其蕃户来归,以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