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宋美玲,现代中国我最敬
最新热门    
 
宋美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探寻

时间:2009-7-24 13:45:35  来源:不详
,不过是这个大框架下的小插曲。无论她多么卖力和能言善辩,也改变不了这个基本格局。

  坚持一个中国的贡献与败笔

  宋美龄坚持中国统一,反对台独。这赢得许多人的赞扬。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她仅限于表明自己态度,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台独思潮所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是国民党错误地镇压1947年的二二八群众运动;一贯听任特务横行,摧残言论自由,践踏公民权利,迫使一些人走向极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个体独立性或个人主义必然日益抬头,社会需要新的制度整合,必然出现强烈的推进民主、自由、法治的呼声。当时不少仁人志士,包括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幡然醒悟,或恳切陈词,或努力抗争,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如果及时聆听民意,推进改革,就有可能化解极端,化解戾气,实现社会平稳发展,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包括宋美龄在内的国民党高层,在这些问题上长期反映迟钝,乏善可陈,延误了时机,正好为台独的泛滥创造了条件。后来她在台湾的影响日益式微,也与她没有察觉社会迫切需要向自由、民主转型息息相关。

  简单地说,宋美龄主观上坚持国家统一,客观上却为台独力量的成长种下孽根。就纠正国民党的历史性错误而言,她的认识和行动远远落在政见常常与她相左的蒋经国后面。

  性格与绯闻背后

  宋美龄的成就与不足,首先决定于环境。20世纪头三十年的革命风云造就了包括宋家在内的一批革命新贵,把宋氏兄弟姐妹推到中国政治舞台中央。但各人的性格差异,又决定了日后各自书写的历史。与蒋介石关系很僵,但与宋美龄接触颇多的史迪威是这样描绘她的性格的:蒋夫人 “一位聪明、有头脑的女人……她直爽、坚强,精力充沛,喜欢权力,重名誉,喜奉承……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她从不向西方观点让步。中国人永远是正确的;外国人永远是错误的。文笔引人入胜,但也失之肤浅,对西方的缺陷极尽讽刺,但从来不提中国任何一个微小的缺点。能够随心所欲施展魅力。她知道该怎么做。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 其他在近处观察过她的外国人士的评论大同小异。

  史迪威的描绘从一个侧面证实:宋美龄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正面的表现是爱国。而另一面是以民族特点为藉口,抗拒普世性的现代文化。为什么一个在美国成长的知识女性没有留下追求民主、自由的记录?蒋宋结合,互相影响,蒋的影响是主导一面;蒋氏口口声声强调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特点”掩蔽了她的眼光。蒋介石鼓吹按照中国“作之君,作之师”的传统,各级军政大员既是为民作主的君,又是教化民众的师,宋美龄没有超越这个“君师合一”的视野。在她眼中中国人要的是吃饱饭,彷还不配享有现代人应该享有的其他权利。这应该是观察其成败得失不能忽视的一个基点。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这位“爱权”的夫人爱不爱钱?人们现在说,宋美龄除在上海有一处房产外,没有地产,也不过问金钱;晚年更靠孔家供养。我想,这可能是真的。专制统治者往往国库与私人财富界限模糊,臣下巴结唯恐不及,不惜随时动用公帑满足其欲望;或者早已为之留下足够的储备,即使不在台上了,也自然有人供奉;这类人完全可以不像升斗小民那样必须掐着指头计算收支。20世纪中国统治者中这不是孤例。孔家钱财有多少是靠“最高领袖”夫妇庇护下取得的,恐怕是永远没法计算清楚的糊涂账!

  再看看蒋家贴身侍卫披露的一个细节吧:宋美龄有数不清的旗袍。一个专用的裁缝师傅张瑞香,“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他“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一天以外,三百六十四天,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一个人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知道投其所好,送老夫人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 这位御用裁缝,当然是用纳税人的钱养着的。如果在民主国家,这一定会成为轰动全国的大丑闻;在蒋家统治下的中国,却不过是小菜一碟!

  宋美龄是蒋介石合法迎娶的第四个女人。蒋氏本来是花天酒地,在上海染上杨梅大疮的角色。宋美龄也有不少绯闻。不过,人们绘声绘影讲述的1942年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与她幽会,蒋介石亲自捉奸的故事,已经证明是彻头彻尾的捏造。 一个公众人物特别是政治人物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但是,即使是政治人物,如果不是靠贪污、受贿等不正当收入去满足其私欲,他们的成败得失都不取决于是否好色。宋美龄的绯闻,不管是真是假,都无足轻重。应该摒弃的倒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卫道士文化,以及体现人性弱点的偷窥癖,而对私生活应有足够的宽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