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
最新热门    
 
“诈马”考

时间:2009-7-24 13:46:57  来源:不详
马这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其他诗句也可明显看出是咏马的镂金织翠,盛装打扮。除此之外,还有一首应该提出的是袁桷的《装马曲》。诗虽不以“诈马”为名,但从诗句来看,“双龙冈”、“棕殿”写的是上京诈马宴的会场环境,“法曲初献”、“万瓮葡萄”、“驼峰熊掌”及“宝训传宣”,分咏奏乐宴饮和宣示祖训,可证这是一首咏上京诈马宴的诗。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诗的前半部,其所咏主要内容为盛装的马:“綵丝络头百宝装,腥血入缨火齐光。锡铃交驱八风转,东西夹翼双龙冈。伏日翠裘不知重,珠帽齐肩颤金凤。绛阙葱笼旭日初,逐电回飙斗光动。宝刀羽箭鸣玲珑,雁翅却立朝重瞳。”(注: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5《装马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初编本。)袁桷至治元年(1321)四月随皇帝赴上京,八月还大都,同行的有王士熙、陈景仁等人。袁氏百余天得诗62首,此为其中之一,收入“开平第三集”。“装马”者,即将马装饰打扮得漂亮华丽,与“诈马”同义。上面几首诗的作者,均曾赴上都亲临诈马宴,所咏为其亲眼所见,与《诈马赋》一样,应该是可信的。
    明白了“诈马”所指的含义,再来分析它的语词结构。“诈马”这个双音节词,应该是偏正结构,“马”是中心词,“诈”是修饰“马”的。“诈”作为修饰语在元曲中多见,可释为“漂亮、俊俏、整齐”,其引申义有“体面、矜夸”等义。(注:分别见《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85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89页;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册,第361页。)根据这个义项,“诈马”可以解释为“装饰漂亮华丽的马”;或简言之为“盛装的马”。揆之《诈马赋》中“额镜贴而曜明兮”等八句的描写和上引诗句,这样的解释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笔者另外还找到两则元人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可证此词是偏正结构。一例为王士熙的《寄上都分省僚友二首》之一,诗的三、四句云:“白鹅海水生鹰猎,红药山冈诈马朝。”(注: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46页。)这是一首七律,中间两联应该对仗。从这两句看,“诈马”对“生鹰”,鹰、马都是动物,且均处于中心词的位置,“生”、“诈”分别修饰“鹰”和“马”。这里的“诈马”,如果解释成衣服或是食品,都是讲不通的。还有一例是张可久的散曲小令[满庭芳]《春情》:“传杯弄斝,家家浪酒,处处闲茶。是非多不管傍人□(不清),算得个情杂。锦胡洞雕鞍诈马,玉娉婷妖月娆花。朱帘下,香销宝鸭,按舞听琵琶。”(注: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957页。)“雕鞍诈马”、“妖月娆花”两句对举,其中鞍、马、月、花为中心词,雕、诈、妖、娆为修饰词,这是不待多说的。可见,“诈马”一词确为偏正结构,用汉语完全可以讲通。另:郑潜(字彦昭,元末明初人)《樗庵类稿》卷二有《奉寄宣政院使士廉公》七律诗一首,其中三四句云:“诈马晓嘶趋内苑,香车晴碾过西城。”(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既言“嘶”,“诈马”当然是指马;且“诈马”与“香车”对举,亦可证其为偏正结构之汉语。笔者也注意到,王祎《上京大宴诗序》里将“诈马宴”称作“奓马宴”。“奓”,也有“夸”的意思,(注:见《康熙字典》丑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页。)与“诈”的矜夸之意是相同的。奓、诈之异,笔者以为是王祎未亲预现场仅凭听闻而导致的。(注:王序云:“顾祎微贱,不获奔奏厕诸公之列,窃推本作者之意以为诗序。”可证王本人写此诗序时并未亲临宴会现场。)笔者更注意到王序接下来的两句:“奓马者,俗言其马饰之矜衒也。济逊者,译言其服色之其一也。”济逊(只孙)是蒙古语,作汉语解释时才云“译言”;而作者解释“诈马”用的是“俗言”。显然,作者认为二者性质是不相同的。换言之,“质孙(只孙、济逊)”是外来语,故以“译言”解释;而“诈马”不是外来语,是汉语,故以“俗言”来解释。由此也可以想到,周伯琦所说“俗言诈马筵也”中的“俗言”,也当作如是观。即二人文中所说的“俗言”,应该是使用更广泛的汉语,甚或就是当时通俗文学元曲中的语言,这在正史中是难觅其踪的。
    根据郑泳的《诈马赋》和上述考辨及所引文献,笔者认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元代在上京举行的称之为质孙宴又叫诈马宴的皇家宴享盛会,其“诈马”一词的解释,既不应该是衣服,也不应该是食品,其实就是汉语“装饰漂亮华丽的马”或“盛装的马”的意思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