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

时间:2009-7-24 13:47:51  来源:不详
      (2)以煎饼放在
地)     月十二、正             庭中,叫“熏
       月二十三              天”。
                观音  佑护信徒  (1)寺院诵经聚
       二月十九    菩萨  安康、送  会
 观音会   六月十九    (送子 子。    (2)民间素食、妇
        九月十九    观音)       女拜求子。
               碧霞  主持人间  (1)道观斋醮
  碧霞元   四月初八    元君  美恶、送  (2)民间信徒进
  君庙会           (泰山 子、赐福、 供朝拜,祈求送
                娘娘) 婚配。   子、护儿、疗疾、
                          婚配。
  端午节               曹娥之父  食粽子、赛龙
(天中节、              被江水溺  舟、挂香袋、饮
天长节、五  五月初五    曹娥  死,曹娥沿 雄黄酒、采百
月节、粽子              江嚎哭七  草、插艾蒲、系
节、女儿               日,投江而 五彩线、踏青。
节)                 死。
  七夕节
(乞巧节、              织女聪  (1)年轻姑娘这
小儿节、双  七月初七    织女  能干、心灵 天以各种形式
七节、香桥              手巧、工于 向织女“乞巧”。
节、女儿               衽织。   (2)少女捣凤仙
节)                       花染红指甲。
  中秋节                     (1)女子斋月宫,
(仲秋节、          嫦娥        祭拜月神。
团圆节、八  八月十五    (月  嫦娥奔月  (2)妇女“走月
月节、女儿          神)        亮”,即妇女三
节)                       五成群,结伴出
论文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游。
                    孟姜女千
   寒衣节  十月初一    孟姜  里寻夫送  为祖先及亲友
  (送寒衣          女   寒衣,哭长 亡灵焚烧纸制
                    城。    衣服。
二、神格的光辉——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产生和流行的原因探索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节日的核心女性全是神或神化了的人。她们大多归于民族始祖神、爱神、生育神、生产生活保护神的行列中,以信仰心理产物和精神力量的存在形式,在某些方面寄托了古人于人间难以企及的慰籍、期盼和愿望。
(一)远古社会对女性神圣能力的崇拜影响后人的信仰心理
距今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远古居民正经历着女性至上的社会,原始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批创世女神,对她们的信仰乃是包含着原始人对女性重要作用的肯定和崇拜。
女娲便是众多创世女神中的一个,在先民的心目中,女娲无所不能,她的业绩受到后人的无比尊敬,被奉为最高女神,女娲的最大功绩在于抟黄土以作人,炼五色石以补天。
女娲神话在民间影响的最直接体现是天穿节的形成和流传。早在晋代,便有关于天穿节的记载,东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注:分别转引自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第59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人们以节日的形式和简单的模拟补天的动作来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女神。这种纪念和礼拜,实质已不仅是对女娲这个具体女神的直接崇拜,而是将所有女性的神力抽象为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神格,对之加以信仰和礼拜。在我国少数民族传说中,也有类似于女娲这样的创世女神,如壮族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