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最新热门    
 
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漫谈(1)

时间:2009-7-24 13:50:23  来源:不详
要性。但对“新材料”的理解不宜过于狭窄,它既包括原来不知的新发现的地下和地上的材料,也包括原来就有但没有受到重视的材料,甚至还包括从旧的材料中发掘出新的意蕴,做出新的解释。二十世纪史学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史观的进步,另一条是史料的开拓,每一次重要的史料开拓,都伴随着史学的巨大进步,并往往导致新的学术风格或新的学术流派的形成。例如陈寅恪的诗文证史,王国维的二重证据(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傅衣凌利用民俗乡规、碑刻实物、民间文书证史,把对社会历史的细部的考察和宏观把握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经济史学派”。从农史学科的发展看,文革以前农史研究主要利用农书的材料、文献的材料、方志的材料,文革以后考古资料和民族学的资料被广泛用于研究,大大推动了农史学科的发展。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人们可以发现,历史学的资料来源大大开拓了,历史学的资料基础更加雄厚了。

可供历史研究的史料非常之多,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按时效性原则划分为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载体的不同划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非物质性史料(如语言、习俗、道德行为、宗教信仰)等。也可以按材料的来源分为三类:1、传世文献(包括古代的和近现代的各种文献、档案)。我国传世文献之丰富是世所罕见的,“汗牛充栋”不足以喻其多。2、考古材料(包括出土的实物资料和简帛文书)。这类材料实际上古已有之,二十世纪近代考古学的引入和发展,导致大量文物出土,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3、保存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史料。这类材料,其内容既包括知情人对近现代历史的回忆、追述及有关记录,也包括保存于现代社会中的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残余;其载体则既有实物形式(如传统的工具、用具、设施,保存至今的古碑刻、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字形式(如日记、回忆录、账单、契约等),也有口碑形式(如民谚、访谈)、非物质形式(如尚未形成文字记载的、反映古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民族学和民俗学现象)。现在文博界把历史文化遗产区分为“有形”的和“无形”两部分,提出不但要重视“有形文化遗产”,而且要加强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上列的后两类,就是属于“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上世纪九十年代,农史界的前辈之一,长期从事农谚收集整理工作的吕平先生提出建立“考现学”的意见。“考现学”对象、范围、理论、方法是什么,作为一个学科当前能否成立,这是可以讨论的,但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许多可供研究历史利用的“活”材料,这是绝对不应忽视的。其实,在历史研究中对这类材料的使用是古已有之的,例如,太史公就很重视“考现”。当代史学大家范文澜曾把民族学的材料喻为“山野妙龄女郎”,盛赞刘尧汉先生利用民族学材料治史的成果。为了与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相区别,不妨借用吕平先生的概念,把这类材料称之为“考现”材料。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掘传统文献、考古材料和“考现”材料,并把它们结合起来,我们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的研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我本人受到梁钊韬老师的影响,曾与黄崇岳、卢勋等人合作,把文献材料、考古材料和民族学材料起来结合,用以研究中国的原始农业和原始经济。我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到,这三种材料相结合,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可以解决单靠一种材料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颇有“左右逢源”(徐中舒语)之乐。但我们这种研究方法似乎与传统的方法不大一样,涉猎若干领域,拉拉杂杂,很不专一。八十年代初,有人问认识我的一位先生:李根蟠怎么样?这位先生说:李根蟠嘛,有点本事,但他是一个杂家。意思是算不上专家。我心里很不服气,怎么这样研究就上不了台盘呢?所以我曾对人说:我呀,是“师法百家,以我为主,东拉西扯,不离其宗”。当时未免有点年少气盛,不过至今我还不认为我们走的这一条是算不上治学正途的邪路!

收集材料要充分利用各种书目、索引和其他工具书。老一辈学者都把目录学作为治史的主要门径之一。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和网络为我们查找和检索史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四库全书由于卷帙浩繁,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它通读,对它的利用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现在有了全文检索的电子版四库全书,只要把主题词敲进去,就可以快捷无遗地把分散在全书中的所有有关材料找到,四库全书的利用价值也因而大大提高了。把这种工具好好地利用起来,是史学研究现代化所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