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和研究理路

时间:2009-7-24 13:50:38  来源:不详
nbsp;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 (Eseh)网“Bibliography”英文部分得出的,读者若欲了解详细,请登录 www.eseh.de/bibliography.html 。
[6] 例如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收入《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史念海《隋时期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收入所著《河山集》5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均为经典之作。
[7]尽管中国史家早就注意到自然对人事具有重要历史影响(例如司马迁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视为史家的基本任务,至少隐含了关注自然环境影响社会人事的思想倾向),近代以来中外史学家都曾就“环境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展开过热烈讨论,但自然环境(中国古人多称“风土”)在传统史学中曾长期被视为一种恒久不变的客观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玄学化”了,“究天人之际”并未真正付诸实证性的学术实践。
[8] 国内青年学者在这些方面的有益尝试值得注意,例如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和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都表现了这种学术倾向。也有个别综合性的社会史著作专门列有“生态环境”一章,概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生态环境面貌,但并没有具体讨论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9]众所周知,早在上个世纪前期,魏特夫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他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特例。毋庸讳言,魏特夫的政治用心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学术观点也存在严重错误,中国学者曾进行了严厉批判。但他将治水和水源资控制、管理与专制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探讨,在研究思路上仍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启发性。关于中国史学界对魏特夫观点的批判,请参阅李祖德、陈启能主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 上一页  [1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