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最新热门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三):第八章“周人的生活”第4、5、6、7、8节

时间:2009-7-24 13:53:47  来源:不详
单凭那种双层底单层底的红鞋子,恐怕未必经得起长时的跋涉。
  衣着的附件不少。西周最多的是佩带的玉件。金文铭辞有赐“黄”一项,也是命服的一部分。名称则有幽黄、匆黄、悤黄、朱黄之类。或谓黄即佩玉,与珩衡为一物。但也有人以为上述诸种“黄”的形词,均为颜色,遂以为黄不是佩玉本身,而是系玉的带子。如系系带,是各种可染之色,自较合理(郭沫若,1932:180;黄然伟,1978:172)。无论是佩玉,抑是系玉的带,西周贵族玉佩随身,则无可疑问。男子须佩剑搢笏,剑象威武,笏备录忘,汉以后成为朝服的一部分,但在古代则是日常衣饰的附件。据《礼记》“内则”,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大小物件,还有佩中、小刀、佩刀、火石、火钻,男子的搢笏带笔,女子的针线包。虽然《礼记》“内则”专指子女事父母时的随身物品,平时大约也须有这些小工具在手头的。
  衣服的材料,不外皮毛、麻、葛及丝织品。皮毛蔽体,在太古已然。西周金文中,近来出土的裘卫诸器即属于一个专制皮毛裘的家族。九年卫鼎铭文,提到的各式皮裘衣服及原料,有咬、貈裘、盠幎、羝皮、豵皮、业舄踊皮,豦幎、贲、鞃、羔裘、下皮……等等,以今日的语言说之,此中可有鹿皮、披肩、围裙、车幔、鞋桶子、虎皮罩、革绳、皮把手,以及老羊皮、羔羊皮、次等皮……等项。皮件用途之多,及种类之繁,也就可想而知了(周瑗,1976:45—46;杜正胜,1979:586)。用粗毛制成的毛褐,也是皮毛制品之一,可能以其粗短触人,显然只用来作工作服,《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据郑笺,褐正是毛布,则褐是农夫常用的冬衣了。
  丝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早在新石器时化,即有西阴村的家蚕蚕茧出土。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丝织品的残片。西周考古资料中,关于蚕丝及丝织的发现,过去曾有河南浚县辛村的玉蚕及若干留在铜尊口上的细绢纹痕(郭宝钧,1964:70)。最近则有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墓葬中的重要发现。这批遗物中的玉蚕数量较多,大小不一,最大的长约四公分,最小的不及一公分。丝织物的遗痕,或则贴附在铜器上,或则压在淤泥上(图版36),三层四层叠在一起。丝织方法大多是平织纹。但是有一块淤泥印痕是斜纹提花织物,是菱形图案(图版37)。刺绣印痕有鲜艳的朱红和石黄两种颜色,大约是刺绣后平涂的。绣法则是用辫子股绣的针法,先用单线勒轮廓,再在个别的部分加上双线。据原报告人说,线条舒卷自如,针脚均匀整齐,反映熟练的技巧(李也贞,1976:60)。西周的丝织及刺绣,继承了商代的发展成果。商代的墓葬,也颇有玉蚕。平纹织法和用提花装置的文绮,都已有相当的水平绣。刺绣品在商代也有发现,能作菱形纹和波纹,花纹的边缘则用绞拈的丝线(夏鼐,1972:14;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174—176)。
  仅次于丝织品的是麻葛纤维的织物。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过苧麻织品的残片,是平纹组织,密度很密。西周的麻料,有陕西泾阳高家堡早期墓葬的麻布及河南浚县辛村墓葬木椁顶上的数片麻布(葛今,1972:7;郭宝钧,1964:64)。葛料是夏天的衣料。《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为綌,服之无斁。”看来葛草纤维,由野生葛草采集。葛丝织物,精者为,粗者为綌。葛丝绵绵,是以诗人在“王风•葛藟”中比喻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亲思。“魏风•葛屦”是新娘送给新郎的礼物,可想也必是珍贵之物。除麻葛之外,还有一些植物纤维。《左传》成公九年引逸诗,“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菅蒯是茅草之属,据说菅宜于作绳索,蒯宜于作履,想来即是草履了。
  综合的说,西周时代的衣着,上承商代传统,下接春秋战国的一般形制,须到战国的胡服及楚制,与中原服式相融合,中国的服装始有大改变。以衣服的原料而言,西周已能掌握中国衣料的大部分,有皮、毛、丝织、麻、葛各类。直到棉花纤维加入衣料之中,中国的衣服原料也不过这几类而已。
第五节 工艺与工业
  先说青铜工业。西周的青铜文化是殷商青铜文化的延长。周克商以前,商人的青铜工业是当时的主流,克商以后,商人的技术工人由周人整批整批的接过来,其中有的工人赏给分封的姬姓诸侯,但是西周王室无疑的保留了不少,为生产王室需要的物件而工作(佐藤武敏,1977:20—25)。因此,西周早期的青铜工业成品,宛  
  图55天工开物铸钟鼎图
  然殷器,无论技术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