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
最新热门    
 
许倬云《西周史》选载(三):第八章“周人的生活”第4、5、6、7、8节

时间:2009-7-24 13:53:47  来源:不详
作用,很难有明白可见的区别。西周铜器的铸造,仍沿用晚商已发展的方法,包括制模、翻范及浇铸三个步骤。通常以淘洗过的净泥做胚,塑造成形,在胚上刻划花纹,或以泥条贴附凸纹。第二步在胚外涂一层陶土,干燥后切割取下,再以各个部分拼成整件的外范。第三步则以坩埚熔化成合金的液体,灌铸入范。如果器型不大,可以整体浑铸。如果有一些零件,或则先铸好零件,贴在胚上制范;或则先铸好主体,再以零件的范贴在主体上铸合。此处用殷商晚期的范铸法和东周的范铸法示意(图55—60)(石璋如,1955;张万钟,1962:37—39)。两个例子,一在西周之前,一在西周之后;西周的铸铜技术与这二例的水平相侔。  
  图56单范铸件  
  图58 分部铸合之一(斝)  
  图59分部铸合之二(方鼎)
  在洛阳北窑的西周铸造遗址,可能是西周宗室的铸造作坊,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而至于穆王恭王以后,沿用的时间相当漫长,留下来的遗物也很多。可惜数以万计的陶范,大多破碎不堪,只有四五百片,可以作为考察的对象。这些陶范和炉的成分,都是由石英沙和粘土组成,颗粒细小均匀,显然经过仔细的粉碎、筛检的过程。陶范分外范内范和母范,而以外范最多。大型的器范,以一件鼎范为例,是由六片范合成一完整的铸型,每片都包括口腹足三部位,再粘合底范,即为整范。器耳部位留有凹槽,可知器耳是另铸,再镶嵌在范上,然后方浇铸为一体。另有一件卣范,则系四片外范合成。器形复杂的爵,可以多到十片范片合成。然而小型的器物,则只有一个范。发掘报告中,称这些范铸的方式为分铸法和分片合范法(图版38)。出土的熔铜炉壁残块,数以于计,炉径大致在一公尺左右,厚约三四公分。炉壁系以泥条盘筑制成。残块大多在内壁有“烧流”的铜粒及木炭。有一些炉壁下缘,发现有鼓风口。坩埚的残片,内壁呈锅底状,尚附上铜渣。据报告,熔炉温度高到1200—1250℃左右,当系经过鼓风始能到达如此高温。出土的骨制及铜制锥、凿、刮削之工具不少,大致用来修整陶范及雕刻花纹之用。遗址中有几座烧窑,自然系为了烧范。另有若干卜甲卜骨及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或身首异处或经过捆绑,据报告推测,可能有占卜和人祭、牲祭一类的仪礼(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整体的说,西周的铸铜过程,与其前(殷商)后(东周)互相连续。最近新闻报导,四川广汉出土了西周的大批青铜人像与动物像。其人像大如真人,十分写实。因未见考古报告,未能妄揣。如果断代无误,则西周铸铜工艺的水平,比目前所知为更高。但基本上,掌握了分范合铸及分铸坩接的原则,大型铸件也非难事。
  在春秋战国时,青铜工业可能已掌握了脱蜡法,可以铸造极为精细的铜器。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盘尊,有非常精细的镂空浮雕,非用脱蜡法不能奏功。脱蜡法本身的发展,颇须时日,方能达到曾侯盘尊的水平。西周是否已有脱蜡法萌芽?至少至今在考古资料上,犹不可能做肯定的推论,大致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还是以陶模浇铸为主(Li Xuequin,1980:63—64;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472;松丸道雄,1977:66—90)。
  西周的青铜工业,最主要的中心自然在丰镐畿辅与洛邑成周。洛阳附近发现大规模铜器作坊的遗址,出土了石陶范。丰镐地区现已发现的若干作坊,规模都不算大,但已看出有分工的趋向。马王村的作坊,陶范都是礼器,而张家坡的作坊,则有不少铜泡的外范和填范,当是专铸车马器的工场。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窖藏,动辄数十器、百余器,而大型墓葬遗址,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礼器  
  图60 东周铸铜陶范分部及拼合示意
  即达一百八十件,工具武器车马饰件,相加的总数,多到五千余件。数量的增加,是西周青铜工业的特色,动物写实,式样也多变化(图版39至40)。为了增加产量,西周的铸造技术也有了相应的进步。殷商及周初制范方法,是一模翻一范,在西周中期以后,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西周铜器有甚为肖似的数器,即由于这种大量生产方式的出现,零件不再浑铸,改为焊接在器身上。这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169—170)。
  除了王室铸器外,诸侯也可能有自己铸造铜器的作坊。松丸道雄仔细审察若干铭文的内容及器物上的位置,认为接受王室赐器的诸侯,往往翻铸同式的器皿,但是修改了铭文的内容(松丸道雄,1977)。青铜工业的扩散,无疑会产生各地有地方性发展的现象,在本书第七章中,若干边缘地区青铜工业的特色,当即是这一过程的后果。
  数量上的增加,也可以意味着青铜成品的商品化。一方面,铜器的品质可能因量多而差了。西周铜器的早期,承继商器的传统,堪称为青铜时代的鼎盛期。中期以后,花纹渐趋简单,除了昭穆时期有顾凤纹,可算时代特色外,西周一代器形与花纹,都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