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衰——
最新热门    
 
汤因比“黄河文明起源说”乃想当然——试论中华文明为什么选择黄河而不选长

时间:2009-7-24 13:53:58  来源:不详
现在降水多、气温高,而且广大平原地区沼泽水网密布,人类只能在一些“墩”、“台”地貌部位相对高的地方活动。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稻谷的遗存。例如,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是以发现较早而且又具代表性的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命名的,其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1961年,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的马家浜文化层中出土了稻草茎叶、稻谷和米粒等实物,经鉴定属于籼稻型。以后又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浙江桐乡罗家角等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稻谷堆积;在宁绍地区的河姆渡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第四文化层所出土的稻谷遗存,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都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罕见的。在5000平方米左右的挖掘范围内,普遍发现由稻谷、稻谷壳、稻杆、稻叶和其它禾本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物,厚度达40——50厘米。毫无疑问,长江流域属于稻作文化区。

旱作文化与稻作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旱作文化要获得更高的产量,只需要解决灌溉问题;而稻作文化对水的要求则颇为苛刻,没有水固然不能种稻,可是,如果终年积水,稻谷也不可能生长。因此,在降水丰富的长江流域,要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必须解决排水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新石器时代,灌溉与排水哪个更容易呢?

在这里,故老相传的“大禹治水”的传说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事实上,大禹的“治水”就是要解决排水问题。而人们之所以视大禹为英雄,对“大禹治水”念念不忘,正是暗示着能够解决“排水”问题在当时非常了不起。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大禹的活动范围是黄河流域,而且大禹活动的时期已非常接近文明的诞生,此时在干旱的黄河流域解决排水问题尚且艰难,在多雨的长江流域要解决这一问题,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不过,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又有了一项发明,这就是水井。

有证据表明,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了水井。目前已知中原地区最早的水井,见于河南汤阴白营早期龙山文化的地层中,是一口井字形木构水井;在河北邯郸涧沟遗址,则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两座圆形土井,口径2米,深7米左右,附近有陶窑,井旁有沟渠遗迹。在一口井的底部,发现了完整或残破的陶壶、瓶、罐等容器数十件,当是人们汲水时失落的。这说明这里的水井除了提供生活用水和制陶用水外,也可能用于小块园地的灌溉;在洛阳矬李遗址第三文化层(龙山文化晚期)也发现了圆形水井一眼,这眼井的井身上宽下窄,可防倒塌,已经不是最初始的井了。这是否意味着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找到了解决灌溉问题的钥匙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水井并非黄河流域独有的发明。因为,比上述中原地区更早的井,则有在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发现的一口木构古井。指出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就纯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较之长江流域,似乎并不先进。

可是,为什么文明首先在黄河流域诞生呢?笔者以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只需简单生存时,稻作文化区不一定落后于旱作文化区。可是,当人类试图追求更高的农业产量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时,自然环境的限制便发挥了作用。以水井这一发明为例,在长江流域,水井也许对解决定居村社人口的饮水有些用途,对提高水稻产量却帮不上什么大忙。在黄河流域则不然,水井可以用来灌溉旱地的谷物,从而直接提高谷物的产量。试想,一旦粮食供应有了保障,人口的增长自然属于情理之中,当聚居在一起的人口超过一定数量时,农业与手工业及其它行业的分工才有可能发生,而这一分工的发生恰恰是文明得以生长、发展的前提。

这就是笔者的结论:由于在新石器时代旱作文化较稻作文化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导致了黄河文明首先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就是,较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更适于文明诞生前夜的中华先民的生存,与汤因比先生的结论恰恰相反。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