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史念海教授与中国历史农
最新热门    
 
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

时间:2009-7-24 13:54:32  来源:不详
该书篇幅所限,史先生在这一章中未能尽情发挥和阐述,但它系统地论述了从古至今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以及相互杂居、分合、演变的历史过程。史先生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对于民族史和历史地理的研究均有十分重要大的意义。许多历史上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史先生的研究已迎刃而解。可以说,史先生对历史民族地理的研究,“较之过去历史地理和民族史研究中仅考证民族居地,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为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典范”(注:周伟洲:《史念海先生对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开拓和贡献》,刊《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十一、对历史上的交通问题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历史时期中国的交通屡有变化,颇为复杂,不易理出头绪。史念海先生认为交通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较大关系。因而对历史上的交通问题颇为重视,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史先生首先对中国的运河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中国的运河》一书。接着撰写了《秦汉时代国内之交通路线》(《文史杂志》2:9,10,1944)。六十年代中,撰写了《春秋时代的交通道路》(《人文杂志》1960年第3期)、《三门峡与古代漕运》(《人文杂志》1960年第4期)。七十年代撰写了《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陕西师大学报》1975年第3期)。九十年代撰写了《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期)、《战国时代的交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期)、《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4辑)、《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此外,史先生在他所主编的《陕西通史》和《西安历史地图集》中,还对陕西的交通道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成果是不可低估的。在史先生论述历史交通问题的论著中,《中国的运河》一书影响最大,特别是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修订本,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注:瞿林东:《运河: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评史念海教授著《中国的运河》,《人文杂志》,1989年,第5期。)。
  十二、对陕西历史地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史念海先生在山西,但在陕西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因而对陕西的具有特殊的感情。他常对学生们讲,在陕西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首先要对陕西的历史地理进行认真研究,争取在全国有发言权。因为在陕西工作研究陕西方面的相关问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码实地考察比较方便。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从他四十年代末来到西安以后,就开始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对陕西的许多问题进行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能够深入下去,他常带着问题到陕西各地考察。数十年间,足迹遍及关中、陕北、陕南各县。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古代关中》(《河山集》,三联书店,1963)、《汉中历史地理》(《教学与研究》,1965)、《陕西地区蚕桑事业盛衰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研究论文选集》,1965)、《周原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6年第3期)、《陕西省地理区划的沿革》(《陕情要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等煌煌百万言的研究论文。他所撰写的有关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论著,也多涉及到陕西地区。不仅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史先生还主持了多卷本《陕西通史》和《古都西安丛书》的编写工作。《陕西通史》的《历史地理卷》和《古都西安丛书》中的历史地理部分都是在史先生的直接参预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十三、创立了中国古都学。都城是政治中心,有的还兼有经济中心的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王朝更迭频繁,因而留下了许多古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西安、洛阳、安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七大古都”。史念海先生认为,古都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的古都,他在1983年发起成立了“中国都学会”。不久,又在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江陵、广州等地成立了当地的古都学会。在这个基础上,正式创立了中国古都学。史先生说:“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乃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研究历史上的都城,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当前建设的需要。”(注:史念海:《中国古都研究序言》,《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1985年。)。1987年,他发表了《中国古都学刍议》(《浙江学刊》1987年第1期)。1989年,撰写了《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中国古都学研究》第四辑,1989)。1990年撰写了《我国古都建都期间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及其影响》(《余嘉锡先生纪念文集》)和《中国古代都城的萧条与破坏》(《中国古都研究》第五集,1990)。1992年撰写了《中国古都概说》[1-5](《陕西师大学报》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