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时间:2009-7-24 13:54:51  来源:不详
十类,三百八十三则”(同上书卷一三九《艺文志·子部·杂家类》),光绪《临朐县志》多有征引。但民国二十四年(1935)印行的《临朐续志》卷一六《艺文略》,已称该书“存佚不可知”。《齐雅》这段材料虽写于清朝,但其描述的情况可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徐渭《徐文长三集》卷六《频婆》诗(题注“一名平波”):“石蜜偷将结,他鸡伏不成。千林黄鹄卵,一市楚江萍。旨夺秋厨腊,鲜专夏盌冰。上元灯火节,一颗百钱青。”所谓“一颗百钱青”,恰好可以用《齐雅》的记载来解释。
[26]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五六《说部·宛委余编一》。
[27]阮元《揅经室集》续集卷八所收诗,均道光七、八年在云南作。除这一首外,还有数首提到苹果。《过以濯河》:“连村万树堆春雪,都是梨花频果花(原注:河在会泽县)”。按会泽县在今云南东北部。《东园初夏》:“奇花现优钵,鲜果结频婆。”《晚饭与福儿书斋登西台观稼》:“摘来青李兼苹果,开满红薇又桂花。”同卷还有《仙馆东新开二方石池一栽荷一养鱼池上栽苹果树二株梨二株幷于园南栽橡养山蚕以为民先》诗。
[28]《清稗类钞》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十二册(1986年出版),第5882~5883页。
[29]《中国果树志·苹果卷》第146页,《苹果学》第45~46页。
[30]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第6365~6366页。参阅织田得能《佛教大辞典》(东京,大仓书屋,1917)第1504页,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第1359页。
[31]以上四条佛经材料承罗新先生检示。
[32]佛经、变文提到频婆果,基本上都是比喻口唇。元杂剧中则有更进一步、以之比喻面颊红润者。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第三折形容“面如重枣”的关羽:“往常开怀常是笑呵呵,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见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上册第13页。又据徐氏校记,“丹脸”一作“丹颊”。
[33]《通雅》卷四三《植物·木》。
[34]《清稗类钞》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十二册,第5883页。
[35]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八《说苹婆果》:“闽之漳浦一带,又别有苹婆果,甚坚而劣,其殆嫫母之唇耶?”所指大约也是《广东新语》、《植物名实图考》所提到“皮黑”的岭南频婆果。按“嫫母”是古代传说中的丑妇。岭南频婆果由早先比喻“唇色赤好”到被全祖望视为“嫫母之唇”,其形象变化也是颇为有趣的。
[36]这条材料承北京大学历史系丁一川先生检示。
[37]王利华《郭义恭〈广志〉成书年代考证》,载《文史》第四十八辑。
[38]王利华《〈广志〉辑校(一)——果品部分》,载《中国农史》1993年第4期。
[39]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有一条关于唐太宗贞观时“朱柰”的记载(《太平广记》卷四一○亦有转引),文字与《太平广记》所引《洽闻记》近似,但没有“俗云频婆果”一句。
[40]《大唐西域记》卷一“阿耆尼国”、“屈支国”,卷二“印度总述·物产”、“那揭罗曷国·醢罗城”,卷一二“钵铎创那国”、“斫句迦国”等条。
[41]“阿里马”在蒙古语中指梨,见于贾敬颜、朱风合编《〈蒙古译语〉〈女真译语〉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所收《至元译语》、《华夷译语》等诸种蒙古语词著作。大约蒙古人从突厥语民族那里接触到最早的水果是梨,即以突厥语泛称“果”的阿里马称之,这大概也算是小小的文化交流“误读”吧。至于苹果,在上引贾敬颜等《汇编》所收蒙古语词著作中,直到清朝后期的《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才有收辑,称为pinggǔ,显然是来自汉语的借词。
[42] 明初陈诚等人出使帖木儿帝国,在哈烈城(今阿富汗赫拉特)看到“有力之家广筑果园,盛种桃、杏、梨、李、花红……之类,……花红极大而脆,皆可收藏,经年颜色不改,必以新旧相续为佳”(陈诚《西域番国志》“哈烈”条),似乎也是把当地的苹果看作林檎(花红)了。
[43]两诗转引自吴蔼宸选辑《历代西域诗抄》(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第108、153页。

 << 上一页  [1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