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史记》所见“胡”与“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
苏武牧羊所反映的匈奴族
“匈奴屠各”考
匈奴单于继承制度突变的
8.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第15课  秦汉王朝与匈奴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
我备《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古代匈奴今何在
最新热门    
 
匈奴人西迁历史述评

时间:2009-7-24 13:56:16  来源:不详
sp;老弱留在当地,选精壮继续西征。 

一些欧洲的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在文化上甚少成就,他们只是一支生活在马背上 的,有着不寻常的军事天才的游牧民族。在罗马史家马西里那斯笔下他们是一群不 知使用火,不懂欣赏美味,吃任何动物的肉和草根的野人。这显然含有相当的歪曲 和误解的成份。匈奴人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军事部落联盟。他们长于征战,有着极强 的作战机动性。他们善于骑射,善于佯作后退诱惑敌人,然后迂回包抄。他们可以 根据远方马匹奔跑掀起的烟尘,判知敌方人数的多少。据认为有些马具是他们发明 的,比如骑马用的脚蹬子。 

有人认为他们由于长途的迁徙,所经历的地域和民族也很多,所以在体质上变 化非常大。但是据西方古代史籍对阿提拉形象的描述,可以看出具有典型的黄种人 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匈奴人在西迁途中收编了一些其他的种族作为自己的同 盟。两三百年间这些外族人与匈奴人有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后来的匈奴人实际上混 杂了多种不同的成份,但在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心理上都认同自己为匈奴人。 

匈奴人打败了阿兰人之后,曾暂时安置在顿河草原一带。在匈奴人联盟的西面, 还有两个日尔曼人的部落联盟:一个是第聂伯河以西至德涅斯河以东的东哥特人联 盟(Ostrogoth),另一个是德涅斯河以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西哥特人( Visigoth) 联盟。在西哥特人联盟的西南方,就是罗马帝国的领土。罗马帝国在征服了高卢之 后,在北方主要是与日尔曼人为邻。最初多是罗马人向日尔曼人地区进行扩张和掠 夺。到三世纪以后,帝国日趋衰落,边防松驰,各日尔曼蛮族部落不断蚕食渗透。 当时的局势有些类似于同时期中国的“五胡乱中华”。这些日尔曼蛮族部落后来向 罗马帝国展开了全线进攻,最终成为帝国的征服者。 

在罗马帝国的时代,日尔曼人由于文化上的落后而被称为蛮族。当时的日尔曼 人住在森林里,他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衣兽皮,食兽肉,住草棚,无文字,无礼 仪。他们从来不洗浴,身上奇臭,文明人见了唯恐避之不及,当时的罗马人诅咒说 “不要让我遇见一个日尔曼人”。日尔曼人身材高大,碧目白肤,头发金红,身体 极壮,小孩子象动物一样不加看顾地放敞着养大,妇女常干很重的体力劳动。日尔 曼人的部落组织是原始军事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最高军事长官。日尔曼人部落 间长年打仗,所有男子都是战士。他们的马很矮小,主要用于骑乘而不是打仗。一 旦与敌人对阵时他们就从马上跳下来,用一种短剑与敌人博斗,这时他们的马会很 听话地站立不动。与匈奴人相比,日尔曼人的生存条件要好得多。他们有森林和适 于耕种的土地,而匈奴人则长期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大草原上。 

公元375年,匈奴人在他们的老王巴兰姆巴尔的带领下,开始大举向东哥特 人的领地进攻,拉开了中古欧洲史上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民族大迁徒的序幕。东哥特 人从没有见过骑马作战,从没有见过如此迅猛的攻势。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击 下,东哥特王由于无保住家园而引疚自尽,他的臣民落花流水似地向西逃窜直至 多瑙河边。这些惊恐万状的日尔曼蛮子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沿途打击所经 过的西哥特人部落,把他们连根拔起,驱赶到更向西的地方。西哥特人在逃窜的同 时又打击近邻的各日尔曼部落,这使得恐惧很快也蔓延到了汪达尔人、苏维汇人、 勃艮第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和萨克森人。这就象一种连锁反应,匈奴人的进 攻几乎把所有的日尔曼部落都给驱动了起来。 

毫无疑问,匈奴人的军事能力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日尔曼蛮族和罗马人。罗马史 家对此有生动的描述。匈奴人作战时总要发出混乱的震天呐喊。他们有时会排成规 则的纵列,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作战是毫无规矩的。匈奴人的作战机动性异乎寻常, 他们会时而忽然间四散开来,时而极其迅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松散的阵列。 他们会在原野上风驰电掣般地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过敌人的营垒,使敌人 在未得喘息之际就遭到了袭击。匈奴人优良的骑射技能使得他们能够远距离作战。 近距搏斗时,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