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
《代歌》、《代记》和北
《史记·封禅书》所记秦
《史通》研究五十年
读中译本《西域考古图记
《史记》与中国文明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
读《史记·扁鹊列传》札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译
最新热门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时间:2009-7-24 13:53:44  来源:不详
《史记》中所见“胡”与“匈奴”两种称谓,其含义是有显差别的。战国时匈奴及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大多以“胡”为名。“胡”的称谓泛指或分指“诸胡”,“匈奴”的称谓则专指匈奴。汉之际,匈奴在政治上统一了北亚草原,汉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匈奴”的称谓既指匈奴,也指汉朝北境“诸胡”。而《史记》以“匈奴”指代战国“诸胡”的做,正是司马迁用汉人观念解释旧史的结果。
关键词:《史记》胡匈奴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言及匈奴称谓的变化,谓“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1]吴荣曾则谓“胡”的含义“随时代迁移而发生变化”,战国时为“北方各游牧族的泛称”,西汉时则“专指匈奴”。[2]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汉代史家如司马迁,又以“匈奴”作为北方各游牧族的泛称。[3]《史记》中“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这一类现象提示我们:对于太史公笔下“胡”与“匈奴”的异同,以及两种称谓战国秦汉之际变化的背景,仍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一、《史记》所见战国时的匈奴称谓
 
《史记》有关战国时“匈奴”故实的记载,分见卷5《秦本纪》、卷8l《廉颇蔺相如列传》、卷86《刺客列传》及卷110《匈奴列传》,共计四条,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的两条,又见于《战国策》卷31《燕三》及《太平御览》卷294《兵部二十五·示弱》所引《战国策》。为了界定“匈奴”称谓出现的时间及其含义,笔者拟对这批材料重新加以排比分析。
1.《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更七年(前318),“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后世史家对于文中“匈奴”的真实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吴承志说:“此‘匈奴’当从一本作‘猃狁’。此乃《左氏春秋》所谓‘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者,非《史记·匈奴传》居于北蛮之匈奴也。”[4]蒙文通则说:“《本纪》言,‘七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于战国记匈奴为最先。《本纪》言匈奴,即《秦策》言义渠事,参互稽之,匈奴即义渠也。”[5]蒙氏所谓“《秦策》言义渠事”,指《战国策》卷4《秦二》“义渠君之魏”条。但该条称义渠君“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与《史记·秦本纪》五国为秦所败的叙述不合。《战国策》该条又云:秦王“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鲍彪释曰:“是时诸侯连匈奴,秦恐义渠因而有变,故赂以和之。义渠之袭必次于五国之后,恐非与诸国遇时也。”[6]据此,则“匈奴即义渠”之说,似乎不能成立。但“诸侯连匈奴”一事,同样也难以落实。最直接的反证就是:与秦惠文王约略同时的赵武灵王,在其十九年(前307)与楼缓的对话中,历数赵国北边各游牧部落或部落联盟,竟然完全不提匈奴。因而,距此十一年前,惠文王更元七年,韩、魏、赵、楚、燕五国“帅匈奴共攻秦”一事,也就显得非常可疑了。此处的“匈奴”称谓,可能是司马迁的臆断。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为约曰:‘匈奴即人盗,急人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人,烽火谨,辄人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人,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人。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边城。”《太平御览·兵部》所引《战国策》文略同。[7]
《廉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