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的关
回鹘牙帐城掠影——蒙古
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
回鹘人的佛教写经
论回鹘语文对契丹的影响
佛教与回鹘讲唱文学
从回鹘文《罗摩衍那》看
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回鹘
从《弥勒会见记》到贯云
论回鹘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最新热门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译写年代及相关史事探赜

时间:2009-7-24 13:48:46  来源:不详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原题名作Maitrisimit,又译作《弥勒三弥底经》,以下简称《会见记》)是一部长达27幕的古代大型教剧本。迄今共发现约7个抄本:其中6个抄本是以A·V·勒柯克为首的德国考古队于20世纪20年代在吐鲁番木头沟和胜金口等地发现的残叶,分藏于梅因茨(Mainz)科学院和柏林科学院,通常称之为“吐鲁番本”;第7个抄本是1959年4月哈密县天山人民公社脱米尔提大队的农民于一古建筑遗址发现的,较为完整,总有293叶(586面),是国内收藏的篇幅最大的回鹘文写本,现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通常称之为“哈密本”(见图1)。此外,还发现有两个焉耆语写本:一为德国考古队于焉耆舒尔楚克获得,现存德国;另一个于1965年出土于焉耆锡克锡千佛洞,现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1959年和1961年,德国突厥学家葛玛丽教授分别影印、刊布了分藏两处的“吐鲁番本”。她在研究了这些残叶后称:“《弥勒会见记》可以说是回鹘戏剧艺术的雏型。”我国许多学者也赞同葛氏的观点。由于《会见记》被确定为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剧本 [1],进而引起了戏剧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会见记》成书年代的看,仍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约略有“8~9世纪之间说”(A·V·勒柯克)、“抄于9世纪,翻译年代更早说”(A·V·葛玛丽,1957)、“10世纪说”(J·R·哈密顿,1958)、“10~11世纪之间说”(冯家昇,1962)、“8世纪中期说”(斯那西·特肯,1970)、“10世纪左右说”(耿世民,1980;后转持“8~9世纪之间说”)、“9~11世纪之间说”(李经纬,1982)、“767年说”(多鲁坤·阚白尔,1992)等8种观点[2]。此外,还有学者称:“似可将其看成或肯定为公初的戏剧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3]。”由于诸说多是根据语言和书法特点所做的推测,都没能列出可信的断代依据,而未能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可以说,《会见记》的译写年代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笔者认为,必须将探讨《会见记》的译写年代问题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而要确其社会背景,则首先应正确认识高昌居民的构成特点、高昌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突厥语族群信仰佛教和使用文字的起始时间等基本问题。
一、高昌居民的构成及其文化特点
从汉到,高昌地区一直是突厥语族群、印欧语族群和汉语族群聚居的地区。乌古斯(Oʁuz)居民为当地的土著。《汉书·西域传》载:“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姑师”、“车师”均为Oʁuz的不同音译,车师前国为乌古斯部族之一部,亦即《突厥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的Alqa Bølyk部落[4]。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车师前部王车伊洛率军随魏师西征焉耆,留其子歇驻守交河。其时已占据高昌的沮渠安周乘机攻陷交河。车师古国从此灭亡,其地并入高昌。约一千余家车师民众随车歇投奔车伊洛,寄居焉耆东境;而留在高昌境内的仍为数不少[5]。仅见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车姓便有14次之多,这些车姓居民均是其后裔。钤有西州都督府印鉴的唐开元廿二年(734年)《致葛腊啜下游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