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

时间:2009-7-24 13:57:25  来源:不详
右衽,双襟交掩于胸前的上衣,左压右,左侧的襟边垂直于胸的右侧,衣长齐膝,袖长达于手腕,窄袖口,腰束革带,领、襟、袖口都镶着彩色缘边,与上述胡服形制十分接近。而不同的是胡服没有配甲衣,而秦骑兵则把甲衣与胡服糅和在一起。其甲衣由125片固定与活动甲片组成。肩无披膊装束,手无护甲遮掩,即保留了行动灵活,又具备了安全性能。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登短靴。这一切无不表明这种服装完全是从骑兵的特点而考虑设计的。二号俑坑出土的这种骑兵俑服装与唐代的褶服相比,除领子外,其他基本相同。这种服装较陕西咸阳出土的2件骑马俑服装更利于骑射和防卫,当为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的进一步改进和演变,这种服装就是胡服。在秦兵马俑坑内目前出土的二千多陶俑中,除骑兵俑身着此服外,另外还有极少数中级军吏俑中也有穿此服者[26]。这也旁证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胡服所及范围的有限。
  秦骑兵的甲衣也便于骑射。从秦始皇陵二号俑坑出土的骑兵俑情况来看,骑士的铠甲与车兵、步兵铠甲均不相同。骑士的铠甲较短,双肩无披膊,其前甲衣长55厘米,后甲衣长49厘米。前甲、后甲甲片上下各七行,左右各八排,其中在铠甲前后下摆只编缀活动甲片三排,比一般甲衣少一排。铠甲紧身短小,便于骑射,到了汉代,骑兵甲衣变得更适合骑兵在马上动作的特点,此时铠甲只有甲身,护住战士的胸和背,在肩头上用带子系连式样的扎甲。同时也装备了铁制铠甲。
  秦骑兵的马具也有了进一步改善。从战国秦汉考古发现来看,陕西咸阳出土的2件骑马俑,骑俑是裸骑在马背上。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古代中原地区马鞍出现在西汉时期,而二号俑坑出土的陶鞍马,马背上所饰的马鞍,其前后两端略略隆起,中部低凹,属低桥鞍。它的发现将马鞍出现时间提前了一百多年。特别到了东汉,马鞍已由秦时的低桥鞍变为高桥鞍。马鞍的使用在骑兵战术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骑兵的双手进一步获得解放,有效地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就是为了让骑兵便利于在马上使用弓箭。所以战国时的骑兵普遍都装备弓箭的武器。从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镜上我们还看到骑士一手还拿着短剑。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骑兵俑手势及其周围伴随出土的铜镞、弓等来分析,可以判断秦代骑兵装备有弓箭。那么秦骑兵为何不使用弩呢?自战国以后,虽然弩由于射程远和命中率高而成为军队普遍装备的兵器,但因其张力太强,发射速度慢,没有弓轻便,因而骑兵不便使用弩。但弓只适用于中远距离的进攻,而不适于近距离在马上的格斗和防护自身安全,因此估计秦骑兵的武器还应有格斗兵器。但由于秦俑二号坑目前发掘面积有限,至今尚未发现除弓箭外的其他兵器。汶上孙家村汉画像石上的骑兵格斗图像有弓箭和戟,东汉雷台铜骑兵俑手执长矛和长戟。另外,据史料记载,汉骑兵还配有戟、长刀和剑。
  其次,我们从二号俑坑出土的骑兵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对骑兵选择有一定标准。战国时期各国骑士的选用都必须严格按标准进行,《六韬·武骑士》中言:“选骑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弛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也就是说骑士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体魄和才智,才能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发挥骑兵的优势而战胜敌人。秦国选择骑士的标准亦不外乎于此,陕西咸阳出土的2件骑马俑,体型伟岸,神态自若。秦始皇陵二号俑坑出土的骑兵俑,平均身高1.80米以上,体型匀称,神态机敏,正符合文献上所载的对骑士选用的标准。而且秦国骑士在当时非常著名,如《汉书·灌婴传》载:“汉王乃择军中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文献通考·兵考二》上曰,秦之故地“上郡、北地、陇西之地多骑士”。可见秦骑兵的素质非常高。 
  从一般的骑兵源来看,秦汉两代的显著区别是秦不分边郡内郡均征为骑,而汉主要以边郡之民为骑。对此,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有一段分析。他说:“樊郦滕灌傅勒周傅第二十一(《汉书》卷四十一)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十页下(灌婴)直按:汉代边郡人为骑士,重泉属在冯翊,并非边地而作骑士,此秦代制度,与汉代不同之处。”由此可见,汉政府之所以重在征边郡之民为骑,是因为边郡之民在地理上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相接,较内郡之民熟悉匈奴情况,而且也适应西部、北部地区的环境与气候,也较内郡之民善于骑射,有利于对匈奴的作战,所以“大抵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河东、上党、上郡多骑士”。汉代的边郡骑士,在史籍上可以看到的记载很多,如晁错曾上书汉政府给边郡归降之民装备“坚甲弩衣,劲弓利失,边郡之良骑”[27]。
  再次,我们从二号俑坑鞍马上也可看出秦对乘骑的军马要求也很严。秦俑坑出土的鞍马,高度正好1.33米以上,与秦简记载完全相符。秦对军马考核也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