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你知道吗新中国定都初选
新中国首都最初选定哈尔
最新热门    
 
哈尔滨九中06届高三历史月考题

时间:2009-10-18 17:51:31  来源:佚名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2006届年高三年级10月份月考试题
历    史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隋统一条件的不同之处表现为   (    )
 A.民族之间的融合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军事上处于优势  D.统治者个人的作用
2.隋运河从北到南共四段,依次为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江南河    ④邗沟 (    )
 A.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3.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根据出发点在于  (    )
 A.吸取隋亡教训 B.安定社会秩序 C.缓和阶级矛盾 D.维护封建统治
4.下列哪一措施的结果与唐玄宗的主观愿望明显背离  (    )
 A.大兴文治 B.限制佛教 C.设置藩镇 D.改革吏治
5.隋唐时期,最高决策机构是: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6.关于隋唐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科会制形成,标志是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B.唐太宗任用高官主考,以后成为定制
 C.贞观年间,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D.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7.下列事件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是   (    )
 ①设立安西都护府  ②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③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设立北庭都护府  ⑤俘获颉利可汗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①⑤
8.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9.唐朝完善科举的主要措施是:   (    )
 ①开始设置进士科  ②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成为定制 ④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舞弊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10.“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主要体现在  (    )
 A.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11.新罗和日本同唐朝的友好交往中,相同的历史现象有  (    )
 ①都有来唐留学生 ②都仿效唐朝的制度  ③都学习儒学 ④都从中国引入佛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1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走在世界前列。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这一时期我国最早在世界上发明了活字印刷
 B.这一时期我国最早在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C.这一时期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了药典
 D.这一时期我国最早在世界上发明了火药
1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唐太宗    (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君为舟、民为水的思想
14.隋唐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  (    )
 A.实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制约 D.将州、郡、县三级减为州、县两级
15.唐朝社会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一盛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开辟了发达的水路交通线
 C.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D.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16.古代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水利资源综合开发的经验,其中对水利的开发和利用表现在
     (    )
 ①翻车 ②筒车 ③浑天仪
 A.②③ B.③ C.①③ D.①②③
17.唐朝诗歌突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注重形式、缺乏内容的文风,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其根源是   (    )
 A.唐朝经济的繁荣  B.科举考试提倡写实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 D.南北文化的交流
18.唐代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技术中不可能有的是  (    )
 A.养蚕 B.活字印刷 C.造纸 D.百炼钢
19.唐朝实行募兵制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  (    )
 A.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政治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 D.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20.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    )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武则天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主要是因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才能突出
 C.她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 D.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2.下列各项具有兵农合一特点的制度有   (    )
 ①府兵制 ②均田制 ③猛安谋克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23.下列选项中,在11世纪上半期与北宋并存、建都兴庆(今银川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是
     (    )
 A.契丹族建立的辽  B.党项族建的大厦
 C.女真族建立的金  D.蒙古族建立的元
24.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集中军权的措施有  (    )
 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②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③实行更戍法  ④将各地方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⑤增加军府的数量  ⑥设立枢密院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25.下列变法的哪一项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26.设立枢密院的朝代或政权有   (    )
 ①隋朝  ②唐朝  ③北宋  ④辽  ⑤西夏  ⑥元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④⑤⑥
27.以下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②元昊在兴庆称帝
 ③澶渊之盟  ④王安石变法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8.宋代科举制比唐有所发展,表现为   (    )
 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
 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29.李清照是著名词人,其词风深受国破家亡之痛的影响,她所遭遇的“国破家亡”是指(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 D.土木之变
3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31.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岳母诫子“精忠报国”。他们心中的国分别是(    )
 A.楚国和南宋 B.战国和南宋 C.楚国和北宋 D.宋国和宋朝
32.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C.北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发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33.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法流域归属于   (    )
 A.岭北省 B.辽阳省 C.黑龙江省 D.吉林省
34.秦、隋、元朝历史的相同点有:   (    )
 ①都开凿了运河  ②都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③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④都因篡位而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5.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国家统一 B.经济发展 C.交通发达 D.对外开放
36.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    )
 A.划全国的25个省级行政区 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37.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来管辖  (    )
 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台湾府
 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台湾府
38.以下哪组内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
 A.知州、转运使派往各地——北宋中央集权加强
 B.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海外贸易发展
 D.王安石变法——北宋灭亡
39.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职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0.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    )
 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第Ⅱ卷(共3大题,共40分)
41.(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80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至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乡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役二旬,若不役,由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新唐书》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各谈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1分)

 


   (2)材料一所谈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

 


   (3)材料二中的“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何意?有什么作用?(2分)

 


   (4)由材料二制度转变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分)

 

   (5)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何意?(2分)

 

 

   (6)材料三制度实行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2分)

 

42.(12分)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按: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近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已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加以评述,并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43.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但在政治军事上却一再出现危机,最终均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灭亡。(1)请举出经济繁荣(2分)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史实(10分)。(2)分析政治军事上出现危机并导致灭亡的原因。(5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5 BCDCC  6—10 BBBCA  11—15 BACCA   16—20 ACBDA  21—25 DCBAB
26—30 CDDCC  31—35 AABBA   36—40 BCDAA
41.(1)材料一是唐初的均田制;材料二是唐初的租庸调制;材料三是唐后期的两税法。(1分)   (2)(2)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2分)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2分)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收入减少。   (5)(2分)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6)(2分)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赋税制度的一大改变;开始实行时,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一些,由于地主阶级的转嫁,农民受剥削仍然很重,阶级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42.①宋人邵伯温的观点是错误的;近人梁启超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②前者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并把北宋的灭亡和宋廷的南迁归罪于王安石变更祖宗法度,视其为祸根。这正好说明这场变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事实上,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收入有所增加,有利于巩固北宋政权;相反,废新法,北宋更加积贫积弱,到徽宗、钦宗时,统治腐朽,防务空虚,导致其灭亡。显然,邵伯温的观点纯属政治偏见。③后者站在维新派的立场上。认为王安石变法“一扫尧舜以来之弊政”有其正确的一面。因为新法的推行,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过分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解决,是不可能“一扫弊政”的,因而变法规定的内容,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后来几乎全部被废除。错误根源在于借王安石变法为戊戌维新制造历史根据。④王安石变法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运动,他为克服北宋封建统治危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对政治、经济、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用人不当,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加上守旧派(或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43.经济: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超过前代。(2分)
    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西方早四个多世纪(2分)
          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普通使用,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航行,提供重要条件。(2分)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2分)
    沈括:《梦溪笔谈》(1分)  郭守敬:《授时历》,早300年(1分)
    理学和史学《资治通鉴》。(1分)   文学:宋词、元曲(1分)
    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原因: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给北宋种下了极贫积弱的祸根。(2分)
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1分)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
下降;(1分)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1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