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历史期
广东历史状元谈复习备考
广东中学科组历史现状调
广东普宁二中高一历史期
广东教研室示范历史必修
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模块I
广东中山市必修二经济史
广东省教研室历史必修3
06年广东高三综合能力测
广东省2006届高三五校联
最新热门    
 
广东揭阳一中高一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2009-10-18 17:52:02  来源:广东揭阳…
 

2004—2005学年度揭阳第一中学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编题者:揭阳第一中学   江镇曦)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   B.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C.平民和奴隶起义频繁    D.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进攻中原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建设
3.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制订秦法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统一文字
4.北宋直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
A.设立枢密院  B.增设参知政事   C.州设通判   D.皇帝亲自掌握禁军
5.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
A.宦官干预朝政 B.皇帝无能朝政混乱 C.外戚篡夺皇权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古代雅典的日常司法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最高法院
7.古代制定过“同僚制”和“任期制”原则的是
A.中国商朝   B.古希腊雅典    C.古罗马共和国    D.古罗马帝国
8.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是
A.限制王权,约束国王的行为  B.防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C.建立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   D.协调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矛盾
9.“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之间成立政府……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这就是我们这些殖民地人民过去一向忍耐,而现在却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政府体制的原因。”引文的出处应该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 《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大宪章》
10. 法国宪法修改更迭频繁,但多部法国宪法都以《人权宣言》为序言,这是因为它
A.宣布废除了君主制        B.宣布了关于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
C.确定了法国的政治体制     D.充分阐明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11.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统一德意志的目的是
A.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B.使普鲁士势力得到延伸、发展
C.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D.打败法国,取得欧洲大陆霸权
12.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在德意志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机会是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  B.人民群众的盲目支持
C.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    D.西方大国的纵容
13.19世纪中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破坏中国的传统手工业     B.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C.借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制造侵华的借口
1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在反封建的同时没有反侵略 
B.后期斗争目的是实现《资政新篇》的蓝图
C.土地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进步性
D.领导人之间的争权夺势是其失败根本原因的表现之一
15.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A.打击清政府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人民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6.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关键在于
A.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  B.掌握了北洋新军 C.立宪派的支持 D.革命党人的妥协
17.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下列论述正确的是:①辛亥革命后,封建军阀割据、卖国、混战,国难日甚 ②陈独秀等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 ④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结合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始于
A.一大    B.二大     C.三大     D.八七会议
19.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最根本、关系全局的问题是
  A.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继续维护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C.探索和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坚持城市斗争,反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20.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的表述中,正确的有:①具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性质和作用 ②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③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公有制 ④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最重要的意义是
A.打击了美国的世界霸权政策,挫败美国封锁包围中国的阴谋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C.保卫了朝鲜政府的安全,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
D.为我国政治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2.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A.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23.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 “梦话”,“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的意思是
  A.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俄国国情   B.俄国当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应当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4.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5.下列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 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小题10分,第27小题14分,共24分。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相互同化,相互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本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55 1958 1960 1963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产值 173 239 320 431 682 1026 1438 1969 2942 4545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年)》
 请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8分)
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4分,共26分。
30.一个国家实行宪政的历史,浓缩着这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又融聚着其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分别在建国初期颁布过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试指出这二部宪法的名称,并分别概括说明其颁布的背景、意义(或影响)。(12分)
29.自从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以来,美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局面。试分析近半个世纪出现“冷战”而没有发生大规模“热战”的原因。(4分)对于“冷战”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国际关系进步一种表现;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国际关系落后与反动的表现。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10分)

2004—2005学年度揭阳第一中学85届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
1.A   2.A   3.B   4.C   5.D   6.C   7.C   8.A   9.A  10。B
11。B  12。A  13。B  14.D  15.C  16.B  17.D  18.B  19.C  20.B
21.D  22.C  23。B  24。D  25。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小题10分,第27小题14分,共24分。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6.答案(1)A、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1分)B、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3分)
(2)A、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相互杂居、相互同化、相互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4分)B、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
评分说明:(1)时间(1分):凡是在“政协会议”前答出“1949”或“第一次”或“新”字样均给1分。(2)主要内容(3分):答出“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或“民族自治机关”均给3分,无“机关”字样给1分。(3)依据(4分):在“历史上各民族”后有“相互杂居”或“相互同化”或“相互影响”之一者给2分;在“近代以来各民族”后有“反帝斗争结成战斗友谊”或“革命斗争友谊”之相同意思文字者给2分。(4)目的(2分):凡答出“共同发展”或“共同繁荣”或“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者均给2分。本题评分模块设计为三段:一段包括“时间”和“主要内容”;二段为“依据”部分;三段为“目的”部分。
27.答案:①特点:A、教育:政府重视,推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结合;(4分)B、科技:由引进外国技术到依靠本国力量;(2分)C、经济:60年代末起出现高速发展。(2分)②A、教育发展为依靠力量,为发展科技打下基础。(2分)B、影响:教育、科技面向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小题12分,第30小题14分,共26分。
28.答案:⑴A、《临时约法》:(1分)B、背景: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袁世凯篡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大权;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2分)C、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促进民主共和,促进思想解放的意义。(3分)
⑵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分)B、背景:新中国逐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了保证在政治上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了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分)C、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分)
29.答案:(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过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吸取了世界大战残酷性的教训;双方的军事实力长期内基本上均衡;世界人民强烈的和平愿望与斗争,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兴起,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4分)
(2)观点及阐述:A、同意第一种观点,依据:“冷战”是处理国际关系走向理智的表现,明显进步于动辄使用武力;国际关系中,由于诸多原因,矛盾与对抗不可避免,战争作为以往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残酷的方式,能够避免,有利于各国人民;美苏“冷战”时期,许多地区与国际争端是由这些国家和地区自身的矛盾引起的,并非都是美苏对峙争夺造成的;某种程度上将,“冷战”对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第三世界人民的斗争。
B、同意第二种观点,依据:“冷战”主要是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是霸权主义的结果;美苏冷战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美苏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造成地区冲突与争端不断,给当地国家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业造成极大危害,严重破坏世界和平;“冷战”有利于和平,那只是客观的,也是次要的。(10分)(评分说明:无论同意哪种观点,均同等给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