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祝贺:乌鲁木齐历史教育
乌鲁木齐历史博客:儒家
最新热门    
 
乌鲁木齐历史博客:历史阅卷体会

时间:2009-10-18 17:13:09  来源:李岩沛
 

欢迎大家访问乌鲁木齐历史教师研修平台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43266/index.shtml

 

李岩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受大会的委托,今天我来谈谈2007年新疆地区历史高考阅卷的情况,以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确之处,敬请原谅!

今年我们文综阅卷地点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部分阅卷组长是新疆师范大学文史学院院长、历史教授史教授,下分三个题组,我为第一题组组长,,这一题组全由乌昌地区中学历史老师组成,包括实验中学、高级中学、41中、师大附中、20中、昌吉1中、昌吉2中、北大附中等,主要批阅第38题。

 

一、   网上阅卷的体会

由于新疆地区今年首次采用网上阅卷,这一新生事物,到底

如何?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阅卷工作中。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下阅卷的流程及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由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将学生试卷扫描到电脑中,阅卷老师只能看到自己批改的那道题,在阅卷过程,每道题必须非同时显示在两位老师的显示器上,在双方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给这道题打分,双方给出的分差不得超过20%,比如一个10分题,一评老师给5分,二评老师给3分以上、7分以下,则符合这道题的题差要求,那么电脑中自动取两位老师的平均值(如是小数部分则四舍五入),就是该题该学生的最终得分,如果超过了这个区间,电脑自动地显示到第三人的显示器中,这就是所谓“三评”,注意三评的试卷没有任何提示,阅卷老师根本不知该题有两位老师已阅评过,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根据标准答案和答题情况,给出分值,这个分值与前两位的分值相比,在其中间与谁靠近,就与谁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的最终成绩。如果三评老师给出的成绩在前两位老师的区间之外,说明该题有问题,那么就打入四评。需要四评的试卷必须有历史组长和题组长一起商议给出最终分值。

在阅卷时,组长和题组长的显示器上会显示出每台电脑阅卷老师的工作情况,包括阅卷量、平均速度、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吻合度(大组小组个人平均分曲线是否吻合)、方差(平均的离散度)、有效度(两评试卷通过的比例),如发现哪位老师方差大、吻合度低、有效度低,说明他所执行的尺度偏松或偏紧,题组长马上会停止其工作,指明问题,校正松紧尺度。

从以上流程看,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工作量大大增加,每道题必须有两个以上老师评卷,全疆文科考生有3万多人,而阅卷量达近8万份试卷,感觉很累,天天盯着电脑,眼冒金星。

第二个感受,公正性大大提高。通过以上流程,随意给分的现象、误判现象、个人喜好现象,完全被杜绝,实现了一个尺度、一个标准,相对公正、公平,对考生负责。

 

二、我谈谈在今年高考阅卷中如何把握给分标准。

以第38题为例:材料一设置了孙中山在1924年关于“民族主义”的一段演说词,大意是:现在西方出现了一股反民族主义的思潮,在国内也有呼应,而列宁呼吁联合弱民族去打破强权,到时才可讲世界主义。材料二设置这样一种情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这个背景下应弱化民族主义,另一种认为弱化民族主义不妥。从设置问题结构上看有5个设问点,总体上依托教材,高于教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一问: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什么?标准答案规定:指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我们评分核心小组结合中学生的情况扩大了给分范围,只要答: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国主义或西方列强等这些能表示出题意,而且概念的内涵差别不大,均给满分。有大量的学生答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不符合题意,概念的内涵有相当大的出入,均不得分。

第二问: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设问是: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系。5分,应该紧扣“两者的关系”来作答,标准答案有3个采分点:

1.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2.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

3.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这三个采分点中,我们学生几乎没有答全的,不是少了第一句,就是少了第三句,我们经过认真考虑,根据准确把握题意的原则,确定最关键的是第二句为主要采分点,只要能答出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是基础,或者说先实现民族主义才能讲世界主义,均给3分以上。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看设问的指向,闭上眼,大段大段抄材料,这既没体现他的概括能力,又答非所问,写的再多也不能得分。

第三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这是在第二问的基础上,根据1924年的社会背景和材料一的有关信息,来分析这种思想的原因,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标准答案为: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实际给了两个采分点。我们评分小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问的上下逻辑,扩大了给分范围,只要答中国需要以民族主义为大旗求独立,或体现出这一思想说法,均为3分。因为这更符合材料的原意和1924年中国的社会背景。

 

 

第二个采分点,是国内外出现否认民族主义的思潮,本点学生答得不好,原因是不认真阅读材料,死搬教材,甚至不用材料。第四问,紧扣第三问明白了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的原因后,所采取的一种行动,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设问为:根据孙中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标准答案为;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联合苏俄,共8分,评分标准不是不对,而是采分点不清,语言不够通畅。我们根据题意、材料的原意做了一些调整,调整为两个采分点:第一点为中国要独立必须得到其他民族的支持(4分),第二点,苏俄支持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4分)只要有这两点均为满分,这样一目了然,逻辑更通畅,更符合试题的指向性,阅卷老师又容易操作。第五问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本问是最难批阅的,也是考生最难把握的一个问题,是对考生的阅读、概括、比较、综合、分析等综合能力的总体考查。

既要考虑材料一民族主义的观点,又要考虑材料二中新形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还要考虑到教材中,经济全球化实际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的这些知识作答,这道题我认为这是给逻辑性强、综合能力高的考生设计的。标准答案为:二战后,亚非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按照这个答案,采分点很多、很乱,阅卷老师很难操作。我们认为,按题意和问题的指向,把握两点即可:1.在殖民体系瓦解和全球化的新背景下,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不行(5分)。2.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过分削弱民族国家意识也不行(5分)。只要符合这个逻辑 ,表达出这个意思,均应得高分。

总之,这次我们的评卷给分原则是:1.可给可不给的,给分。2.注重逻辑思维,不注重表达方式。3.对于生搬硬套、东拉西扯,自相矛盾的试卷,写的再多也不得分。

 

三、考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及我们的对策

1.基础知识不扎实。表现在:

①历史概念不清,如第38题第一问,把被压迫民族等同于无产阶级,把压迫民族等同于资产阶级,这是典型的概念不清,把民族和阶级的概念混为一体。

②历史线索混乱,如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既是概念不清,又属线索不明,这两种思想或两种线索有各自的发展轨迹,不过在中国近代史后期两条线索又有交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首先要完成的是民族独立的任务,学生一看到民族主义是好的,就认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

③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如选择题14题(三省六部)、16题(宣政院)、19题(陪都重庆)等,部分学生选错都属于这类问题,知识面较窄,如选择题17题(金瓶掣签),这不是教材正文的内容,但作为常识,且在教材小字部分也有明确的阐述,但由于学生对知识的延展性不够,错率较高。所有这些,林林总总,都属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范畴。

请老师们注意,我们现在都在强调能力,尽管在本卷中直接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数量有所下降,但基础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不容怀疑,尤其是在广大的普通中学,应将此纳入到高三复习中的重中之重,考生的各种能力应从此开始。在第一遍复习中,应夯实,面要宽,包括小字部分。

2.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说白了,就是看不懂材料,不会用材料。如第38题第二问,读完材料后,就不知道材料一孙中山说这段话的意图,弄不清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关系,又不知道材料二所表现的两种观点,或看不懂设问的指向,那就只能照抄材料了,也就只能失分了。如果要求根据材料分析来解答某问题,如一点没用材料,那你的答案肯定有问题。

建议在高三的复习阶段,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训。我认为要列一个总体计划,

第一步先培养学生的概括材料的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老师要精选一些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然后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表达了什么思想、意图,使学生成为一个明白人,不要拘泥个别词句,要整体把握,通篇理解。

第二步,联系教材,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或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表述的,教材是什么观点。

第三步,加上设问让学生试着作答,训练学生按照设问的指向组织答案,理清逻辑头绪的能力。如38题第五问:依据材料一和教材,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明确指的是谈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不能谈对材料一的认识,不能评价孙中山,有些考卷去评价新三民主义,这就离题了。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三步走”的训练,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

 

 

3.语言不简练,东拉西扯,认为答得越多越好,即使答不对也能碰上一些。我们遇到一份四评的卷子,在回答第4问时(孙中山的联俄思想)虽说到中国要独立,但整篇在谈国民党一大,谈新三民主义,谈三大政策,最后又加了一段“我不喜欢俄国,这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写得辛苦,中间错误百出,这种试卷显然得不上分,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

4.粗心大意,答错位置。我们遇到不止一份试卷,把第37题(地理题)答在第38题的位置上,阅卷老师无法批阅,只能作为问题试卷上报。还有在答题区间内写上自己学校和名字,记得有一份试卷写的“额敏xx中学”,遇到这样的试卷,不再批阅,立即上报。因这种粗心大意而失分是很可惜的,也是很危险的。

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在今年的阅卷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如有不当,敬请不吝赐教,最后祝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乌鲁木齐市20中学    李岩沛

2007.10.2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