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连佳煌:历史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时间:2009-10-18 17:15:05  来源:连佳煌
 

历史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湛江会议观课有感

花都区秀全中学历史课组  连佳煌

 

【摘要】 参加“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议”后深有感触,特别是对历史课中落实三维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只有认真理解把握好三维目标,设计好每一步骤,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更容易把握每节课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一节课的案例分析,探讨三维目标的落实问题。

【关键词】 三维目标 具体化 课文结构

 

“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就应该循循善导。”这是笔者于2006年12月26日到29日于湛江参加广东省历史高中新课程教学观摩与研讨交流会议时一位教授在评课时候谈及的一句话。笔者认为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拓展为:在一堂历史课中,只有认真地落实好三维目标,认真地设计好每一个步骤,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更容易把握每节课的核心。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对历史课文知识结构的运用来分析三维目标的落实。

要落实三维目标,首先就要分清楚目标和目的的区别,否则就容易把三维目标写成三维目的。目的,指的是做一件事的结果,而目标,指的是在完成一件事的过程所要涉及的各个具体内容,是个体的体现。如聂幼犁老师打的比方:结婚是恋爱的目的,对象则就是恋爱的目标。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这么一个事实:要想达到目的,我们就必须做好目标的设计。因此一节课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对于帮助教师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要落实三维目标,其实就是要把三维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只有把三维目标细化和具体化到每一个知识点上,才能够使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并且根据要求,做好每一个教学设计。然而每一节课具体落实一些什么知识点?怎样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读通课本。下面笔者通过一节课来具体谈谈如何具体落实知识点,确定教学目标。以下是一节历史课的三维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学生学会探究式的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造学习氛围,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方式见教学过程)。

2、学生讨论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否挽救了近代中国。

3、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到课堂讨论,学生体会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将此方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求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传授的和谐统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但客观上引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掌握主动学习的方式,寻找学习的乐趣,加强学习的热情。

3、教学过程中突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即民族独立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以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上述的例子的三维目标是不够具体的,可以说写的应该是三维目的而不是三维目标。例如在知识目标中:

1、学生知道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这一目标中,学生如何知道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都没有做具体的交代。下面我们在掌握课文单元的联系中,找到落实这一目标的方法。

首先,笔者认为在阅读课文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概念的掌握。正确、全面的理解概念才能使我们更准确的理解课文,确定知识目标。在上述例子中,提到了一个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何为资本主义。根据《辞海》的解释,资本主义总体上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它涉及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资金、市场、劳动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对上述教学目标做一定的修改,如下:

1、“通过查证近代中国内部资金、市场、劳动力情况,分析我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

其次,我们应该如何去“查证近代中国内部资金、市场、劳动力情况”这个问题了。在这里,笔者介绍一种阅读教材的方式以供参考:

对于课本的结构,我们要做到的是宏观、整体地把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对于课本的认识

 

 

 

 

课本的编排和结构

 

目录

 

单元

 

 

 

 

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

 

评价

 

 

 

 

 

 

 

 

 

 

 

 

 

 

 

 

 

 

 

 

 

 

 

 

 

 


 

(二)单元间的联系

前一单元

 

 

 

目标单元

 

下一单元

 

 

有关课

 

 

目标课

 

上一课

 

下一课

 

 

有关课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目标四

 

目标……

 

 

 

 

 

 

 

 

 

 

 


 

(三)课文的内部结构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生产力要素的流动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出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单元 “造成近代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因素”及第五单元的 “造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外在因素”两部分内容中反映了这种明显的联系。

 

教材是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来讲的,那么我们在讲授的过程就应该注意落实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通过生产力要素来解释历史现象。

因此我们可将知识目标落表述为:“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内部资金的归属、市场的开放程度、对象、占有者以及自由劳动力的出现情况来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特点及原因。”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讲知识目标的第二点,修改为:

“学生通过对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要素的分布情况,分析近代中国三种资本主义形态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中的影响。”

到此,我们在知识目标方面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但是知识目标的落实所带来的课堂效益还没有结束。落实好知识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理解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和更好地做好教学设计,所以接下来要谈的就是过程与方法的落实了。

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落实,在广东省历史高中新课程教学与观摩研讨会中,教授们提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落实一堂课一个中心。通过对知识目标的落实,我们可以发现,整节课的两个知识目标有着共同点: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要素。因此我们整节课的中心就应该围绕着这三个要素展开(例如:生产力要素是如何分配的,这样分配产生了什么?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等等),并且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步骤如下:

  第一,本课设计的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否挽救了近代中国?笔者认为,如果学生要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就要求他们对本问题的根本内容:资本主义、近代中国、挽救等词做出一系列的判断,然后根据各个词的概念查证下去,这样本课又可以回归到目标知识点上:影响资本主义产生的三大要素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二,如何把问题具体化,落实到课堂上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方法是多样的,笔者选择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完成。

在这里,先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如下图:

 

 

 

 

 

问题的提出        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假设(随意性的,非科学的)         进行查证(实践)

 

 

 

 

 

 

假设成立

 

得出结论 ⑤

 

假设不成立

 

得出结论 ⑤

 

 

 

 

 

 

 

 


 

                                        

 

 

 

 

 

以本课为例,问题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否挽救了中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去进行判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加干预,然后引导学生落实概念,具体查证。于是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设计: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

2、查证问题的切入点,即本探究题目的几个重要概念。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注意概念的落实,提醒学生通过概念来理解题目:①民族资本主义: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②近代中国:时间上指1840年~1949年,社会状况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挽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理解:是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带领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1、当时发展资本主义的三个要素是否都掌握在民族资本主义手里?如果不是,它们又是怎样分布的?

2、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原因与上述问题中提及的现象有无联系?

3、结合发展资本主义的三个要素分布情况以及材料,谈谈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能否带领中国走出上述的时代特征。

4、结合鸦片战争前后国民生产总值和工厂分布变化的数据,谈谈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是否对近代中国毫无促进作用?

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

1、发展资本主义的三个要素,民族资本主义所占的比例最少,受到其它资本主义的制约。

2、中国的时代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近代中国这个时代特征的原因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而西方列强入侵的目的就是要夺取资金、市场以及自由劳动力,因此,造成第一个问题中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要素分布情况的出现。

3、不能。力量薄弱,受制于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

4、有促进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5、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分析及查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注意方法的掌握和目标知识的落实,这样才能够做到:“老师把书教薄,学生把书本学厚”的效果。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于本课而言,由于涉及了学生讨论,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因此笔者认为,本节课应该落实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就是:对问题的客观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首先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就要客观。在本课中,由于涉及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学生回答出大量教师预料不及的答案,对于这些答案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广州市教研室何琼老师提倡的solo评价方式,按层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的落实能够避免“挖陷阱给学生”和学生死记硬背史实的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出历史教育的“魂”。

说明:由于本文有些图片无法帖出,特上传全文:

历史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