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陆雪芬:高中学生历史学
最新热门    
 
丛日芬:论中学历史教师的悟性

时间:2009-10-18 17:16:37  来源:丛日芬
 

论中学历史教师的悟性  
  
   
荣成市崖头镇教委 丛日芬
荣成市第一中学 龙泳泉

  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陆世仪是程朱理学的后继学者,这里所说的"悟性"之说,从总体上看,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但是,他所倡导的善悟、恒悟的见解,对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来说,是具有可借鉴的积极意义的。


  要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地运用历史教材这个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深化和升华,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只要努力钻研、虚心请教、刻意领会,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那么就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受益终身的"顿悟",使继承与发展、接受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彼此交融,相得益彰,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至佳境界。那么,怎样打破自身的局限而不断在借鉴、领悟和创新中实现"厚积"而完善自我呢?


  (一)求专求精--深化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密度、信度和高度。由于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特点和任务的原因,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层面有一定局限性。即便是过去系统学习过的相当一部分历史问题和理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显得苍白,甚至消失。加之,随着历史学科领域内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新的史学观点和理论的提出,要求历史教师进一步训练自己的内功。不断更新、发展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第一步。教师不论学历多高、教龄多长,都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一个有志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应该制订一个自我进修计划。


  首先,应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准确、熟练地掌握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及与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娴熟优雅、得心应手。其次,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性质、特点,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如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断代知识结构,专题的沿革系统,世界史中的国际关系演变、国别史线索等等。其目的是在复习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雍容大度、高瞻远瞩。再次,有计划地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各种断代史、专题史、国别史或有关文集,对于那些中学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尤其应该进行认真研读,制作读书卡片,以便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最后,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对历史问题辨析、考证的能力,进行一些必要的历史研究工作,对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应有自己的初步见解。这里,还必须提到和强调的是,教师还应该不断了解历史研究的动态,接受历史研究的最新信息,以便使自己的教学实践能经常充满新意,富于哲理。

 

 


  努力深化专业基础知识这一内功,就会常常由此产生出一丝丝色彩纷呈的教学"顿悟"。这种"悟性"不断深积,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二)求广求博--开拓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智能素质。历史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在当代同时存在着纵向分支化和横向综合化的两种趋势。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不断吸收各种新知识,开拓视野,以适应当代历史教学的智能结构要求。有人提出所谓"学科联合教学论"、"学科渗透教学论",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结构的挑战。为此历史教师至少应从五个方面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1.要了解新兴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社会学、法学、美学、未来学等。如美学与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历史与音乐美术时刻都在大量地、形象地互相承载和传播着史学与美学知识。如历史上的工艺制造产品、建筑雕刻艺术品的外在美;如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气节、视死如归的勇气等内在美;再如,无数历史现象宏大的场面、悲壮的结局等,无不体现着美的因素。问题是历史教师如何去体验它、挖掘它并在学生面前再现它。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常识和美的表达方式。


  2.要熟悉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科学地解释一切历史现象,寓科学于历史教学之中,否则历史教学就会变成失去了灵魂的史料游戏。


  3.要系统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艺术并有意识地将其贯穿在教学当中。


  4.要适当了解一点语言文学知识。语言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同样至关重要,同是讲"郑和下西洋",同是讲"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语言运用的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和反响。语言的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光辉。而语言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又可以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另外,有意识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绝世佳作、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各方面的文学素材,以备灵活地融入自己的历史教学之中。


  5.要尽量了解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诸如与历史教材有关的自然科学史、数学、物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就不至于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学笑话。


  总之,当代的历史教师应该以"博、大、精作为提高自己素质的奋斗目标,成为既专亦博、主专辅博、专博相济、博学多能的"通才"。其重要性,被马卡连柯一语道破:"学生可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三)求新求异--破除封闭性,树立现代化的历史教育观。


  第一,要更新历史教育观念。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重在"传道授业解惑",即继承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知识客体。而从现代教育观的角度来看,这远远不够。历史教育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在"积能"和育人,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在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中的迁移,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点、线、面、体"的知识构架,并能够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观认识,这是我们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尤应注意的问题。历史教师不是不要创造性,而是十分需要创造性,这绝不是在史实之外飞翔驰骋去发明创造不曾存在过的历史,而是在尊重既定史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探幽索隐"。这样,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模拟教师的思路,渐渐产生一种惯性,进而产生"悟性"。否则学生便会感到空泛枯燥,无所适从。


  历史教育的现代观还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意志、情感和道德,青年历史教师应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之中,渗透这种思想教育因素。


  第二,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更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已进入视听并重的信息时代。过去所津津乐道的"一张铁嘴,一支粉笔"的历史教师的完美标准已被汰弃。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多少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和历史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机、收录机、电视机、放映机等,借助于电、光、声等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重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力度,加快教学节奏,以促进历史教学在课堂结构上的改革。


  此外,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对象生龙活虎,教学方法也必须多样化。要做到方法因人而异,切忌千篇一律,落入窠臼。古诗云?quot;鸳鸯绣出任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前辈们精心刺绣出的"珍品",而且要由此而领悟、推敲、磨练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根"金针",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刺绣出我们的"处女作"并使之不断完美。

 

 


  (四)求实求用--在虚心学习、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教学个性。蚕食桑叶吐出来的是丝,蜂采花液酿出来的是蜜。一切知识,只有经过教师个人的消化、吸收,方能变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新知。然而,最使人疑惑不解的恰恰在历史教学本身。某些标新立异的教学主张层出迭现,某些耸人听闻的教学程式此起彼伏,诸?quot;茶馆式"、"开放式"、"程序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其实,就是某些有一定合理成份的格、序、步、法等教学程式的提法,或者一般仅停留在思维形式的共性上,或者仍然囿于个人经验的总结,是难以揭示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动态过程的,更难以不分地点、对象地推而广之。如果历史教师一成不变地盲目搬用那些学院文章,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如同邯郸学步,损害自己原有的教学机制。因此,一个有思辨能力的历史教师,对于他人的经验,不仅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拿来,要有统筹兼顾、融会贯通、为我所有的虚心精神和改造气魄。历史教师在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时有三种情况:一是模仿型,一味照抄搬用,亦步亦趋;二为借助型,能结合实际,借他人之石,以熔铸自己;三为创造型,在受他人经验启发后,顿有所悟,熔铸自己的教学个性,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我们应采取后两种态度。清朝学者袁牧总结欧阳修的治学经验时说?quot;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


  但是,一个历史教师光有悟性还不够,还必须有个性,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悟性和个性是历史教师完善自身的智能素质、实行优化教学的双翅。


  1.要善于发扬自己之长,形成和保持个人教学特色。从教学实况来看,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激情洋溢,那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备课讲课中大胆地备出情来、讲出情来,如?quot;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斗争",爱国主义圣火可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得到陶冶教益,从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洗礼。有的老师沉着稳健、明思善辩,那么,在讲到"资本主义萌芽"、"孙中山护法斗争"、"人民解放战争发展"等课时就应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用智慧的雕刀,沉着而有哲理地解剖给学生。有的老师细腻入微、长于诱导,那么,讲课时,便可以娓娓点拨,启发学生探幽寻微,发现真谛,在课堂上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有的老师擅长旁征博引,妙趣横生,那么,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凡是学生似懂非懂或容易浮光掠影、一晃而过的关键之处,就要一钉一锤地引导学生注意。有些老师平易近人,笑容可掬,那么就应在讲课中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总之要注意在风格上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切忌面面俱到。青年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与要求,在备课中不?quot;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境界决不罢休。这样才能减少"匠"气,增加灵气,显现教学个性。


  2.要善于把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溶解于自己的教学个性之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与接受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双向交流过程。因此,青年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整体教学目标上,应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蓝图,然后用形式多样,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去促进这种交流,从而使教学效果趋于至佳,实现蓝图。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只要我们能以自己的教学个性去钻研,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真情、人味。"


  3.应在保持、完善个人教学特长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风格,各行各业都存在。马克思曾经援引法国著名评论家布封的名言说?quot;风格即人"。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过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的稳定性的表现,也是一个教师趋于成熟的标志。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青年历史教师在努力创造个性特色的同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运用、语言层次构思和语言起伏的调节等方面的塑造和训练,使自己的个性能象磁石吸引学生,象锤敲打心扉,象钥匙开启灵魂,进而创造出各领风骚、摄魂夺魄的"多维"美的历史教学语言。


  雕塑师是从创造驱壳入手来表现灵魂的,而教师是从创造灵魂开始直到创造驱壳。这种劳动具有的神奇力量表现在教学中机智机智、敏思,而它的源头在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quot;厚积"之中,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其"至味"寄于"淡泊"之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